佛教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首先,請允許我向第三屆世界佛教討論版主辦各方表示深深的謝意。感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大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長老與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王作安閣下的邀請,使我能來到香港出席本屆討論版盛會。

研究古代的佛教,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佛陀博大精深的教法,也可以了解千百年來佛教徒傳播佛法與佛陀教誨的历史。通過研究與考察,我們可以了解:佛教的緣起、發展、聖跡與精髓;佛住世時佛陀與追隨佛陀修行的尊者的事跡;佛教發展的時間脈絡,佛教傳播的路線等等。還可以了解那些保存並流傳下來的典籍、大藏經與佛教經文,以及寺院、佛像和遺跡等。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形式,促成佛教信仰從一個地方流傳到另一個地方。

另外,我們必須了解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历史,特別是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的傳教历史。佛教從印度傳播到斯里蘭卡,從印度傳播到柬埔寨(金地)、泰國、老撾,從印度北部傳播到印度南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從北印度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西安)、越南、北韓半島、日本,及20世紀傳播到西方世界和美國。

通過學習古代佛教的知識,信徒可以提升信仰,獲得護持佛教的信心,常行慈悲、有安樂的生活。另外,通過朝拜佛教聖跡,信徒可以進行供養、朝拜的儀式並參與保護,並爲這些遺跡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至4世紀發源於印度東北部地區,那是一個社會變革劇烈與宗教信仰活躍的历史時期。佛陀以他的言教創立了佛教的信仰與哲學體系,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的北印度。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亞、東南亞與中國、北韓半島與日本的历程中,對亞洲的宗教傳統、文化發展與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嚮。在20世紀,佛教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傳播到西方世界和美國。

依據佛傳記載,佛陀在優樓頻羅的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在那一地區的幾個地方度過了隨後的7個星期。而後他行腳到鹿野苑,遇到從前的隨從,最先剃度的五比丘就在那里。行腳之旅持續了大約一周,他於月圓日的夜晚抵達鹿野苑。

那個月圓之夜,釋尊首次宣說了他的教法,即著名的「初轉法輪」,他的弟子憍陳如成爲第一個皈依並證得道果的人。隨後,其他四名弟子都成爲阿羅漢。佛陀在鹿野苑度過了第一個衛塞節,在那之後不久,又有50名佛陀的朋友皈依佛教並證得阿羅漢果位。佛陀同時也度化了他俗世時的妻子、父親、母親與弟弟阿難陀。初轉法輪後,佛陀度過了他的雨安居,然後在印度東北部與喜馬拉雅山地區游历、行化,成千成萬的婆羅門轉而皈依佛陀,護持並傳播佛陀的教法。

2012122717171888

佛陀住世最後一年的生活在《大般涅槃經》中有記載,經雲:佛陀在「中國」(恆河流域)進行了最後一次行腳,在雨安居之前,佛陀從王舍城游历到吠舍離並在那里住了數個月,後來佛陀離開吠舍離北上並最終在拘屍那羅涅槃。佛陀最後一次行腳本來是以他的故國迦毗羅衛爲目的地的,但是因爲染病,他只好停在半路上。佛陀在巴瓦染上痢疾至病重。根據佛傳中記載的這個悲傷的故事,在旅行的最後一天,當晚抵達拘屍那羅之前的路上,釋尊已虛弱不堪,停下來休息達25次之多。

在涅槃地,佛陀的舍利,除了被迎請到吠舍離和王舍城之外,其餘部分都留在當地。《大般涅槃經》中記載:印度各王國的國王們都爭相迎請、供奉佛陀舍利,並舉行莊嚴的供養儀式。計有8處供奉骨舍利,第9處供奉血舍利,第10處供奉灰舍利。

此外,還有四大聖地,由阿難陀尊者轉述,作爲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一生應該朝拜的聖地。虔誠的出家僧尼與在家男女眾都應前往朝拜佛跡並憶念佛恩,即佛陀誕生之地、成道之地、初轉法輪之地與涅槃之地。無論是誰,阿難陀說,以堅固的信心在朝聖路上朝佛禮佛,即使生命終結,肉身分崩朽壞,死後可得福報,上升到天界。

历史上,佛教以和平而多樣的方式逐漸傳播到亞洲的主要地區。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作爲我們的教主,他遍游北印度諸國,度化與佛法有緣的人。此外,他也鼓勵他的僧團去世界其他地方傳播教法。他並不要求他人詆毀並放棄原有的信仰而轉向新的宗教,那是因爲他本人並無意創立自己的宗教。佛陀只是希望幫助他人斷除因爲內心的無明而產生種種煩惱與痛苦。後世的信徒以佛陀的言教爲信仰,依佛法修行,因此受益。這或許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爲「佛教」的宗教創立並傳播的緣起。

印度阿育王也曾熱心地將佛教傳播到他的王國以外的地方,那些遙遠的海島。一方面,他的佛教使團是應外國國王之請而去的,比如斯里蘭卡的國王。另一方面,他也根據自己的意願派出僧侶使團。然而,這些僧侶使者並未使用強制的手段來要求當地人轉信佛教,他們只是將佛陀的教法帶到那里,由那里的人們自己去感悟和選擇。

其他崇信佛教的國王,比如16世紀的蒙古王俺達汗曾延請佛教僧侶到他的王國,並宣布佛教爲國教,以統一國家,鞏固統治並使他的人民安居樂業。

以上所述只是佛教悠久历史的幾個片段,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討論版隆重舉行之際,希望全世界佛教徒都能關註佛教文化的保護,並使它永久傳承。

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佛教聖地及非物質佛教文化,如佛法、佛教禮拜方式、佛教生活方式與各信仰傳統認定爲世界遺產。但是,身爲佛弟子與領導人,我們要在保護並傳播佛教历史與文化知識方面肩負起重要的責任與使命。媒體、電子方式與視頻應制作更多的宣傳品來促使其廣泛流傳。另一方面,有關佛教聖地的任何發展計劃,如修建或重建工程,都應事先進行仔細的認證,以實現這些寶貴的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必須避免毀壞與過度開發。

願佛陀加持我們!

作者:柬埔寨法相應派僧王

於2012年4月27日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討論版上的發言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