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的生命觀———火炬喻
人總以為有一個常恆不變的東西在那裡作為生命的主體,才可以有輪回。而以佛教的思想來看,這個想法是人類執著於「我見」的產物,是沒有根據的。換句話說,人總以為要有一個不變的「可輪回的人」,才能輪回。但根本佛教主張並不需要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就可以「輪回」。而且是正因為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才會有輪回的現象。以為生命有實體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哲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雖是啓蒙運動的先驅,但以佛法來看,仍沒能跳出傳統基督教神學生命觀的格局。以佛法的如實觀來看,思就只是思,是不關甚麼我在不我在的。由思推演到我在,是玄學而不是科學。以佛法的緣起觀來看,人每天吃飯,卻沒有吃飯的主體。每天睡覺,也沒有睡覺的主體。這事講來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卻正是如此。這就好像國家是由土地、人民等諸因緣所組成,卻並沒有一個常恆不變的實有主體一樣。而國家照樣可有種種的政治、外交、經濟的運作,並不因沒有一個實主體就產生行動的困難。人也是一樣的,沒有主體也照樣能吃飯、睡覺、思考、行動。以為沒有主體就不能有行為的人,只是欠缺想象力罷了!
佛曾經用火的傳遞,來譬喻生命的流轉。指出生命正如火一般,是因緣和合而生的。
火在火炬上燃燒,很亮,人就以為實有一樣東西叫火。但事實上「火」只是因為有油在油布上,油布又繞在木頭上,再加上有足夠的氧氣及有人用火點燃了油布才產生的。這些條件若不具足,火就產生不了。故火是依靠這些條件而起的,並不是離開這些條件(因緣)而仍有一種東西叫做「火」。
同樣,生命也一樣是靠眾多因緣條件聚合而生的。
生命也要有能燒的東西(如油布、木頭般的細胞),助燒的養料(如氧氣般的各種食物、飲料及空氣),及點火的人(胎生動物的父精母血),才能使熊熊的生命之火燒起來,並不是離開這些東西(色身、食物、氧氣及父母)而別有一個東西叫做人。人正如火一樣,是一個用來識別一群因緣的標簽。在佛學中,就把這標簽稱為名相。
如實觀———接受事實
用這個譬喻作例子,有些人會覺得頗悲傷,因為火總有燒完的時候。但事實上,生命不正如火炬般的有燒完的時候嗎?人的悲傷是因為生命有燒完的時候,還是只因為人不願面對事實,接受事實呢?佛法主張人生中的一切煩惱,均來自人類的不肯面對事實。人只要肯面對事實、正視事實,哪裡會有如許之多的煩惱呢?生命明明是像其它萬物一樣,由因緣所生,無有自性與實體,也有轉變的時候。那我們就當正視這個事實。能正視事實,就是佛法中的如實觀。也因為如此,佛法才會被稱為智慧之學。人能有智慧而看清事實,就會有成熟合理的人生觀了。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之下,才能談生命觀中的超越。若一個人連事實都不能接受,其人格及人生不是逃避,就是在做夢。而佛法不外是要人由夢中走出來,不要逃避,以一個平常心面對人生罷了!
生命的流轉延續,如果用火的相引相傳來做譬喻,就很能為人所了解了。火可由一個火把傳到另一個火把上,就好像一個生命可引發另一個生命一樣。後火若非前火的點燃就不會發生,但後火又不能說就是前火。生命也一樣,後者若非前者的業力相續就不會發生,但後者也不能說就是前者。可是兩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個程度的延續性和相關性。由這樣的譬喻去看,就不會有常見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