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般的學佛人是有很強的價值評判傾向的。動不動就說「四大皆空」,一副萬事皆休的心態,還以為自己是正道。事實上這是不符合四念處中「如實觀」的態度的。你就算講的話和佛經中講的一糢一樣,如果不是你修行生命中自己的體驗,有甚麼用?修行人該做的是透過四念處去做自我生命的觀察,自己去看看生命到底是不是無常的、無我的。如自己也看出來了,當下就能有佛法的法喜道樂,再小的體會也是真的修行。否則修行總是「假」的,不過是把別人的話再整理或提出罷了。
也許就是因為太多的人嘗試用一套自己的體系去說明佛法,才把佛法搞成今天的樣子。但佛法真的有那麼複雜嗎?有那麼神祕嗎?依我看,佛法的複雜化及體系的龐大化,並不是好現象。太複雜、太玄妙的東西往往使人抓不到重點,花了許多精神與力氣,卻仍覺得在五裡霧中。佛法固然有其深刻及不可思議的一面,但卻並不代表它在一切層次皆是如此的。一個正常的學習過程該是層次分明,有次第可循,而不應是要不就是甚麼都不知道,而一旦知道了就是「一通百通」。這樣的現象不是科學的學習過程,也不應是佛法的學習過程,而是有濃厚的神祕主義色彩的。佛教本身不應鼓勵這樣的一種學習的過程與心態,而該鼓勵一種更如實,更層次分明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者一生都覺得自己是甚麼都未證,甚麼都不懂的「縛地凡夫」,依我看不但是對謙退的德行過度膨脹的結果,也是一種「泛道德主義」。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它不「如實」。不如實的東西是禁不住考驗的,也是很難有生命力的。也難怪控許多佛法學習者最後會有「不忍於法」的表現,動輒宣稱自己又是證了這個「果」,得了那個「通」了的。這固然是那麼人不忍於法,不安於生命的表現,但一般來說佛教沒有實際地提供一個修行的次第,讓修行人明確地知道自己修行進步的情形,卻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這也就是為何我會反複強調一點——佛教真正的問題,不在外道的興盛,而在佛教自己本身。教內所提倡的修行如果是如實的、次第分明的,的確讓學習者有法喜道樂的,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外道聲勢如此之盛。而目前之所以會有外道興盛的現象,正說明了所謂傳統佛教本身是有缺點的,不夠有力的。
而欲使佛教恢複生命力,我以為就一定要使學習者有明確的次第可循,真的有法喜道樂才行。而依四念處的修行理趣來講,要產生法喜道樂,修行最重要的原則是必須要如實。
「如實」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往往就有障礙。最主要的是修行人當如實地「見」到自己生命中的種種,然後再調整自己身、口、意的行為。而所謂「見」到,卻不一定指的就是佛法中頗為深奧的空、無我、無自性等法則。修行人在見到這些較高層次的理則之前,他一定會先見到自己身、口、意上的缺點及偏執的。就好像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見到「遠山含笑」之前,一定會先見到較近的「小橋流水人家」。若只能看到遠的東西,卻看不見近的,則此人的視力一定有偏差。同樣的道理,修行人若能見到空及無我等道理,卻對自己的毛病見不到,你能說他的「智慧」沒有偏差嗎?我以為不但有偏差,甚至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智慧。因為智慧的功用是見到事實。能講「空」理的人如見不到自己生命中的缺點,他的了解只能說是一種心中的「投影作用」,而不是真的在生命中觀察到空理。最多只能說這人的腦筋較好,想象力強,但不能說他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