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終極真理」,是人對生命的不安

曾有朋友留言問我許多「終極問題」,關於宇宙的起源、暗物質、多維空間、靈魂究竟是否存在等等。我反問他:「這些問題對你熄滅煩惱有用嗎?」他回答:「有用!只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就真的心安了!」

真是如此嗎?佛陀在世時曾有十四無記,關於世間常或無常,有邊無邊,如來死後有或無等等,佛陀都不予置答。因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無明煩惱,既超越了經驗認識的層面(即便回答了你也不明白),更無助於修行解脫。苟嘉陵居士更是明確地指出:追求所謂的「終極真理」,本身就是人們對生命不安的一種表現——

追求終極的東西是一種人類的行為糢式,其中主要的原動力仍是人本身對生命的不安。人老是覺得生命是不夠真實的、危脆的、稍縱即逝的。但若把一些「觀念」由世界中建立起來,如時間、空間、質量、靈魂及「終極真理」等等,這個世界就變得實在多了,有安全感多了,人的生命也就變得真實多了。這就好像房間裡若空無一物,往往就令人感覺枯燥無味而「不安」;若放下一些家具、沙發及擺設,馬上就讓人覺得親切舒適多了。

這個比喻雖有程度上的距離,但在實質上的確是和人生真相頗接近的。佛法並不反對消除不安,但人類在解除人生的不安時,做的往往僅是一些「堆積」的工作,或是在更換其所堆積物。就好像雖然換了新家具了,暫時覺得很好。可是過了一陣子又覺得索然無味,此時就要添購一些新的東西,讓那一個滿足的程度維持下去。可是畢竟一個房間的空間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一直能容納新的東西,而不把舊的東西更換。於是當堆積到了一個飽和點時,人就會把房間來個大翻新,做個家具的總更換,於是又開始覺得「滿足」了。

這就是人生中不少人生活的真相,只是有人更換的是家具,有人更換的是人生中其他的東西。近代人越來越「開放」,離婚率也越來越高。事實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只是人類不安的表現罷了。只是過去有較多外在的束縛,使得這個不安無以用更換配偶的方式紓解。而現在束縛較小了,人就會用一切可用的方法去使自己得到像更換一次家具式的「滿足」。

如果這個方法真能使人的不安消除了,則佛法也不見得會反對。但問題就是並沒有。借著外在因素的更換使自己得到滿足的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持久。因為當事人真正得到的不是喜悅,而是刺激及新鮮感。人如果僅是在不斷地創造刺激及新鮮感,以佛法來看,這不但是不安,不喜於人生的表現,同時也必然是苦惱的。

當初和佛在一起修行的比丘們,過的生活真是極簡單極純粹的。哪裡像現代人這樣有如此多的刺激?他們一天只吃一餐飯,晚上只睡短短的幾個鐘頭,其他的時間就是打坐、聽講,及修四念處了。他們對生命生命的要求很少,可是他們的人生卻是滿足而充實的。他們不需要那麼多不同「種類」的東西存在於自己的人生裡。可是他們對生命中已經有的東西,卻能善加品味而體會到無盡的喜悅。簡單到像是一口呼吸,對他們而言都能是愉快的泉源!

忙碌的現代人追求快樂的方法與心態,以佛法的觀點來看是完全錯誤的!人們總是想盡辦法使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以為有更多選擇而能到更多不同的地方去度假,穿更多不同的衣服,吃更多不同的食物,甚至更換更多的性伴侶,才是人生中的快樂。以佛法看來,事實上卻正是因為一個人老是要這麼多的選擇,才是真正令他不快樂的原因。現代人往往在日常的工作及生活中累積許多壓力及不愉快,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就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度假。好像若不夠遠,就丟不掉這些不愉快似的。但事實上這些不愉快卻像是「討債鬼」似地,任你跑得再遠也躲不掉。人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作努力,使情況改善,所謂煩惱真是如影隨形一般,任你有更多的「選擇」,皆是沒有用的。因為煩惱有煩惱的因,不在因上下手,而去做一些其他的事,只是逃避罷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