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使自己「成為甚麼」或「到甚麼地方去」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許多人一心一意修行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成為甚麼」,或「到哪裡去」。這並不只是一個理論上或文字上的爭論,而是一個佛法修行中最基本的態度問題。不單是態度問題,我們甚至可以更明確地說這屬於「八正道」中「正思」的修行範圍。

當一個人修行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苦惱解除,我們可說他的目的是合乎佛法的,他的「思」是正確的,而他的修行(如有正確的見解和方法)可被稱為「解脫道」。當有人修解脫道到了一個程度,有了心得,覺得自己有能力用自己對解脫道的了解幫助他人,而欲使他人也能如自己一般地解除苦惱,我們也可說他的目的是合乎佛法的,也是「正思」;而他的修行則是解脫道的擴大——「菩薩道」。

但如有人修行的目的是使自己用一些方法,經历一些時間,然後「成為甚麼」或「到甚麼地方去」,就不能說是「正思」,也不能說他有「正見」。在佛尚未成佛之前,世人並不知道有「佛」這個名詞,也不存在著自己是否已「成佛」的問題或觀念。若忽然有人成了「佛」,就千般思量、百般思索,想使自己也成為那個樣子。如此一來,佛的出世對此人來說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制造了一個新的問題。對不對?若有人把自己原有的人生問題全然不顧,而把註意力完全集中在這一新的問題上,你能說這人是明智的嗎?問題若是依緣起法則來看,舊的問題有舊的問題的因緣,而新的問題又有另外一些因緣。舊的問題若不由那些因緣上著手,是永遠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是無法離開「形成問題的因緣」而談解脫,以佛法來看,是未到聖教的癡人。在以「苦諦」為中心的「四聖諦」被普遍忽略的今天,我以為一般修行的人(當然包括我在內)或多或少都是有一點「癡」的!

人大都有這一類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怎麼樣了,那一切就都沒有問題了。」許多人都覺得自己大多數人生的問題皆是因為金錢不夠。但事實證明,大半因中了彩券而忽然成巨富的人,人生中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大部分的解決,許多人的情況反而變得更糟。幾乎所有的宗教家,政治運動皆如此。回教徒認為世界之所以不太平,是因為全世界的人沒有都信回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本質上也都一樣。

事實上這一類型想法的本身,以緣起法則來看就是「癡」,就是沒有「正見」。人類的問題有人類問題的「因」,除非在那些因上下手,否則人類的問題是不會因人類皆信仰了一個宗教,或接受了一個政治體制而有所改變的。大至全人類,小至個人,皆是如此,這就是佛會依緣起法則而講四諦的真義了。不在因上下手,而堅持「一旦怎樣」問題就全部迎刃而解者,不但不了解緣起,而且是偏執。

0

故過去有人問我:「人一旦成佛後,是不是自然就無複貪瞋癡,不執著了呢?」我就告訴他佛雖然的確是如此,但他的這種想法有缺點,並不十分符合緣起觀的思想。因為並不是實在有一樣東西被稱作「佛」或「佛果」,而是當眾生完全不再苦惱,而且使他人也能同樣地解除苦惱的能力達到圓滿的時候,我們對那種情況及處於那種情況的眾生,給予一個識別的名稱罷了!故我告訴他,我以為「人若有一天不執著了,就成佛了」,是比較合乎緣起的修行看法。

人為萬物之靈,是所有科學上已知的生物中唯一會對現象「命名」的生物。但同時,人類也是唯一會被「名相」所迷惑的生物!東方哲學家反複推陳「名」的問題,實在是良有以也!老子也有「名可名,非常名」的看法,應和佛學中講的「名」,在義理上是頗為相通的。

我反複強調以「苦諦」為中心的四聖諦的價值和重要性,實在是因為我深知一旦修行理論不再強調四諦,在修行態度上產生的影嚮是深遠而全面的,而且是「質」上的轉變,不僅僅只限於「量」。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