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講的報應與果報有何不同?◎

答:一般人所謂的「報應」與佛教所說的「果報」是不同的,佛教的因果觀是因緣與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種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產生善報,只有等到因緣成熟,才能(也一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反之,所造的惡業,也必於因緣成熟時得到惡果,因此《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聖嚴法師在《禪與悟》中指出,果報分為三種,分別是花報、果報和餘報。今生造業今生受的是花報,可以說僅是冰山之一角;主要的報應在未來,稱為果報;而在未來的一生乃至多生還受不完的,則是餘報。所謂先開花後結果,今生先受花報,未來再受果報;餘報就是果報未完,仍要繼續受報。

舉例來說,有人犯了五逆罪而下地獄稱為果報;未下地獄之前在人間遭人唾棄是花報;而離開地獄生到人間時,依然是貧病交加,卑微低賤,四肢不全,五官殘缺,這可能都是餘報。在造業之後,當生尚未受報時,一切所造之業都是未來受報之因;此因藏於我們生命的主體,亦即第八識的阿賴耶。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

而人們常說的「報應」,帶有「負面」的意思,講的是「現世報」的「惡報」,屬於「花報」;但佛教所謂的「果報」是有好有惡。人們常懷疑有些人做盡壞事,可是好像沒有「報應」,甚至還享受榮華富貴,反觀有些好人卻不長壽。其實只要明瞭超越時空的「三世因果」,有無限的過去世和未來世,就可解釋有些人今世為惡,但前世種了善因,因此今世仍來享福報;但所造的惡業在未來世還是要受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點滴的身、口、意行為,都會產生力量,並影響到未來,千萬不能心存僥倖。
(更多內容請參照360期《人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