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卷二)07

努力直往

明盧智福居士,徽州人,約己惠下,未嘗罵人。夫程季清奉佛甚虔,力營福業,盧乃竭資為助。持長齋,日課佛名三萬。後得危疾,請古德法師授五戒,諮淨土法要,遂一意西歸。夫策之曰:「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毋猶豫也。」即高聲念佛,夜以繼日,如是半月。其母及女來視疾,悉謝遣之,曰:「無亂我心。」忽睹蓮華現前,化佛垂手,身心踴躍,急索浴,西向念佛,右脅而逝,久仍頂熱,年卅九。

【按】愛為生死根株,臨終前母女來視,悉謝遣之,是愛根已拔,正念不亂,化佛垂手,往生必矣。

撒手便行

清張楊氏居士,家世學佛,故自幼歸心佛法。長適張秩斯,尋受歸戒,斷除愛慾,年廿七,病劇,發願求生西方,室中供引佛像,高聲念佛。至五日,聞栴檀香,七日,瞑目,見觀音大士曰:「蓮華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著力?答:「撒手便行。」即合掌念佛,趺坐而逝。

【按】必先斷除愛慾,方能撒手便行,否則,恩愛眷戀,欲撒手而不可得也。

勉強念佛

清余宗氏居士,徐州人。子昭月和尚、主揚州高旻寺,闢室迎居,思家頗切,與和尚言,輒道家事。為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勸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弗省,遂匿不見,召之亦不往。無可奈何,遂勉強持名,苦不能繼,居三年,念稍熟,始發深信,受菩薩戒,晨夕禮拜甚虔。和尚往見,問思家否?曰:「念佛好,不思家也。」一日,坐庭前,面塔念佛,忽光開,見金色世界,光耀無際,牆壁樹林,廓然摧滅。大喜,踴身即之,倏無所睹。自此六根悄然,動靜起居,不生二念。久之,夢至一家,有婦坐蓐,驚曰:「何為至此,吾方求生西方,入胎出胎,大可畏也。」急出走,瞿然覺,晨起,以告和尚曰:「吾生緣殆盡矣,其為我集僧念佛,送我西行。」即西向坐逝。

【按】吾人念佛生疏,必先勉強而行,人一己十,人百己千,久漸純熟,成功則一。臨終前夢婦坐蓐,如非六根悄然,驚畏急走,縱入人胎,仍墮輪迴,再求生西,其可得乎?險哉!

坐臥向西

民國周楊慧卿居士,皈依虛雲和尚,法名寬慧,字佛智,考選部政務次長周慶光邦道居士之夫人也。籍瑞金,隨宦南京,寓蘭園,有老僧自九華來,謂:「汝累世修持,四十後必學佛有成。」後聽地藏經,瞻畫像,始證其為地藏菩薩化身也。年四十,居黔東銅江,果發心學佛,不得師,夢兩巨僧允為紹介,旋於東嶽廟觀音會,聞空中云:「皈依三寶。」即見雲遊僧寬岸,求授三皈,教持觀音聖號及大悲咒,又夢九華老僧教念彌陀經,從是日有常課,咒水發光,飲猘犬而馴良,醫眾病輒愈,活人無數。且慈愛及物,感放鵒巢簷,赤螘聽經,貓鼠相狎,信及異類。常夢美姝,或引禮佛聽經,或啟示修持,或導遊極樂,或預示避秦方向等,多徵驗,故以夢為樂。來臺後,從李炳南居士專修淨業。四十三年秋受菩薩戒,嚴淨毘尼,朝暮課畢方食寢,坐臥必西向,常見光見佛,愈高愈明,境界甚多,皆秘而不宣。五十一年秋發願誦地藏經,為母求壽,屢現燈花舍利。冬患肝癌,念佛益切,五十二年三月廿日病革,遺囑印經塑像、奉佛供養、無他語,隨眾默念洪名而逝,印堂放光冉冉上。殯時安詳柔軟。次夕即踐約,夢告同戒鄭姜性真:「已生極樂,覲見彌陀觀音。」荼毘得舍利三百餘,年六十三。三七設祭,現相空中,衣海青,覆紅蓮,令眾共見。五男二女,皆學優而仕。

【按】夫榮子貴,累世修持之福報也。然富貴學道難,幸蒙地藏化身授記,示夢授經,夢巨僧介受三皈,夢美姝啟示修持,及導遊極樂等,善根福德因緣甚多也。光佛常見,舍利頻降,種種勝境,戒行精進所感也。而大悲水能愈眾病,竟不自醫,欲代眾生受苦,行菩薩道耶?抑令多生宿業,一生報盡,暫嬰小苦,永享極樂耶?觀其遺囑無他語,心不貪戀也,隨眾念佛,正念分明也,捨報安詳,病苦中能作主也,及放光、示夢、舍利、現相等瑞相,上品往生無疑也。

捨身念佛

清楊媼,杭州人,年五十餘,得風疾,僵臥呻吟。僧旅亭師偶過其居,子為設齋,請入視母,媼頻蹙曰:「病甚,師有妙方,能癒我否?」師曰:「有,恐汝不肯服耳。」曰:「誠有,安肯不服。」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問捨身奈何?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念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自來救汝。」問佛果來乎?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遂持佛名,日益懇切。居五月,語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將西歸。」及期,請僧十人助念,起坐向西而化。

【按】人之患在於有身,既能捨身念佛,病自除而往生必矣。願趁無病時將身放下,一心念佛,莫待急時抱佛腳也。

百事不管

清百不管老媼,失其姓,杭州人。嘗問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門,一生決離苦海?」和尚曰:「無過念佛,然念佛不難,難於持久。持久不難,難於一心。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名,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脫離苦海矣。」欣然拜謝!即將家事委子婦等,自闢淨室供佛,修持其中。年餘,復往問曰:「自蒙開示,弟子棄捨家務,專事念佛,自問亦可謂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難,師當有以教我!」和尚曰:「汝雖拋卻家務,而兒孫眷屬,不無廑念,此則愛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愛根,將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歎曰:「師言是也,我雖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從此真當百不管矣。」遂愈加精進,愛心偶動,即默持百不管三字,以自驅除。或咨以家事,亦以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於親黨間。又年餘,詣庵謝曰:「師不欺我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數日後無疾而終。

【按】胡蓮歸居士評云:「百不管,渾名也。推言之,由百至千,千至萬,皆所不管矣。約言之,一且不管,何有於百。能如是,而後塵緣可斷,淨業可成。嗚呼!安得世人咸如此百不管耶?」此法最妙,難得一心者,願即效法力行。

普願生西

清周汪氏,華亭人。夫周文榮,家貧,遊幕遠方,客死湖北,久無音信,女工自活,長齋奉佛,撫子成立,命尋父骨歸葬,旌表節孝。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後得疾,閉戶念佛,不問家事。臨終謂子曰:「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均住蓮華世界。現前有五色雲,擁一蓮如舟,我即乘此往生也。」言訖而逝,室香如蘭。

【按】夫亡而修淨業,願夫及父母翁姑,同生極樂,卒滿其願。世有青年殉夫者,徒博節烈之虛名,而失同歸安養之實益,願以此為法。

專求脫苦

民國浙江慈溪一貧婦,忘其姓,家貧子逆。一日被子罵,心苦難忍,往訴鄰僧,僧曰:「汝已知苦,何不將苦賣去?」問:「如何賣得了?」僧曰:「汝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臨終佛來接去,則永離眾苦,但受諸樂,便把苦賣了。」婦曰:「我母子共房,床灶同室,床下尚有豬圈,如此邋遢,何能念佛?」僧曰:「無妨,汝在家時,祗管常念,暇時可來寺拜佛。」即依教奉行,專求脫苦,念佛無間。三年後,於將終前數月,預示子曰:「某月日我要生西,汝勿外出,為我料理後事,以盡子道。」子不信,旋又言,仍不信。前數日,忽聞異香,遍覓不知何來,始信母言是實,至期在家守候,見母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逝。

【按】以怖苦心念佛,為出苦第一妙法。如非家貧子逆,心苦難忍,豈肯專求脫苦,念佛生西耶?順逆皆方便,逆尤勝於順也。

附錄 印光大師念佛秘訣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祗因迷背,輪迴不休。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了脫最易。
禪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
如人渡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眾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
念極情忘,念即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附錄 草庵禪師念佛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卻使不行。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剎,不生淨土,恐入驢胎。縱無惡業,亦不免人道往還。即有善因,其爭奈天福易盡。莫云自有主宰,業果所牽,誠難迴避。莫道本無生死,識心未盡,總屬輪迴。莫視此事為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為輕,錯過此生,沉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於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纔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念佛法要卷二終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