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理論的基本構成

印度佛教理論基本由佛教的哲學本體論、佛教哲學方法論、佛教宇宙觀、佛教人生觀、佛教宗教觀、佛教政治觀、佛教倫理觀和佛教美學觀等幾部分構成。

一、佛教哲學的本體論:「緣起性空」

《中國哲學史》佛教哲學的代表人物僧肇在其「般若」學著作《不真空論》中講到了佛教的本體論,「緣起性空」,「即萬物之自虛」。

印度佛教的空或者無相,乃是從《阿含經》到大乘、密乘經典中反複宣講的重要義理,被看作佛法的心髓,佛教因而有「空門」之稱。

《般若經》中,不但論述了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爲法空,而且說佛、涅槃、菩提等無爲法也是自性空,共說十八種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大乘經中還有三空(所空空、空相空、空空亦空)、七空、十三空、十六空等多種說法。

二、佛教哲學的方法論:緣起法——因明學

佛教早期的方法論是作爲樸素的辯證法的緣起法,緣起法或稱因緣法,乃是釋迦思想、佛教教義之基石與綱宗,甚至被強調爲即是佛法、即是佛的「法身」。《阿含經》中說「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而由本體論的「空」所引發出的正是否定及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

佛教在後來的發展中,由於與外道的辯論,使其具體的方法論獲得不斷的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即因明學。因明的一些基本規範就有許多出自外道,只是後來才被佛家吸收採納,並經陳那、法稱等人的改革、創新而形成系統的哲學和邏輯的理論,故習慣上常把因明狹義地界定爲「佛家邏輯」、「佛家量論」。

因明學也是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早期的佛教因明是由於與外道論證的需要。《阿含經》中已有「知」、「處」、「喻」三支論式,形成三藏之後,論藏中又專列「論事」,其中也涉及「結論」、「小前提」、「命題」等。後來又經历佛教古因明時期的「六莊嚴」,即六位著名的高僧: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法稱的發展,陳那創立了新因明。並寫有《正理門論》、《集量論》、《入論》等佛教方法論專著。

三、佛教宇宙觀:「三科」、「六大」

「三科」,即三類,指「蘊」、「處」、「界」三類觀察世界的方法或宇宙要素、宇宙結構說。「蘊」,指「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類東西的積聚,五種東西積聚在一起必然有蔭蔽、遮蓋的作用,因而又可譯爲五陰,含有這五種東西能蔭蔽本性光明,使人心陰暗不明的意味。

五蘊中,色蘊屬物質現象,受、想、行、識四蘊爲心理、心靈現象,色(物)、心二元結合,集起我人及我人所依止的世界,可以說五蘊所表示的就是佛教的宇宙結構論。三科中第二類「處」,又譯「入」,意謂內心與外境交涉,產生心識的處所或門戶,是從認識活動著眼觀察宇宙人生。而第三類「界」,即指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此六界,後來多譯爲「六大」,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六大基本要素。到了後來的佛教的真言宗,以六界說爲本進行發揮,形成更爲精致的宇宙結構論,稱爲「六大緣起論」。

四、佛教人生觀:「四諦」

四聖諦,略稱「四諦」,即四條聖智所見、真實不虛、不可移易的真理,成爲佛教最爲基本人生觀。

第一「苦諦」,是對人生諸苦、人生缺陷的揭露,具有人生價值評判的意味。第二「集諦」,是闡明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果如何生起,以何爲因。即人生無常與人要求恆有的對立矛盾造成了眾生苦。所以產生了第三「滅諦」,只要從自心中止息、消滅造成諸苦的根源——煩惱,便會從生老病死等眾苦中獲得解脫,超越生死。而超脫的方法就構成了第四「道諦」,即滅息煩惱,達到涅槃的路徑、修行方法,其主要爲「八正道」,以此引出了佛教的宗教觀。

五、佛教宗教觀: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

從佛教的「四諦」人生觀中可知佛教是從對諸苦的認識的開始,爲了祛除煩惱,通過一定的宗教修行,從而達到涅槃。而這種修行方法即爲佛教的宗教觀。

三十七道品在《阿含經》中被多次講述,爲小乘、大乘共通的修行道。三十七道品基本上按修行漸次深入的次第而排列,其內容又可以互相涵攝。三十七道品又可分爲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

四念處指四種止息煩惱妄念的法門。四正勤是四種以精勤心斷惡生善的法門。四如意足意爲引發神通的四種法門,爲已得禪定者所修之法。五根謂五種能令無漏法生根、堅固不動的東西。五力是由五根增長而自然產生的五種能維持修行、斷除煩惱的力量。七覺分是指能使菩提智慧發生、增長、開展的七法。八正道即八種趨向於涅槃的正道。並且有說:「得道有種種因緣,未必是人人皆須依四諦、三十七道品的漸次逐漸修學,只要總觀無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見身心無我,便是見道。」

而另有出家僧尼所要遵守的修行方式,即保證持戒清淨,不被煩惱系縛的訣要,是「守護根門」——在日常生活中,念念守護煩惱惑業生起的門戶、根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而三十七道品一般被認爲是小乘的修行道,大乘別有其嚴整的修行體系。與亟求個人解脫、修行重在淨化自心的小乘相比,大乘著眼於法界眾生,其維持以在眾生中、社會活動中帶動廣大眾生共趨佛道爲特色,其胸懷、宗旨、果位都要比小乘廣大。大乘道的修持,以「發菩提心」爲前提,爲動力。菩提心以盡度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爲內容。已發菩提心的菩薩所修的「菩薩行」或「菩薩道」,總攝於「六度四攝」共十項內容。六度即六種達到涅槃彼岸的途徑:布施度、持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定度、慧度。四攝爲四種攝化眾生的技巧,第一布施,第二愛語,第三利行,第四同事。

六、佛教政治觀:國王十法,跋祗七法

佛陀一直憧憬著一個理想的社會,他雖然沒有建成他所理想的國家,但他建立了由他的弟子組成的小社會——僧伽團體。佛陀爲這個團體制定的制度、法則,可看作他社會理想的一種體現。《增一阿含經》第42卷中曾提到佛陀的「國王十法」,其中說到:「若國王成就十法,便得久住於世」。佛陀向政治家的勸戒還有很多,比如曾告戒波斯匿王當以「四意」對待臣民。

佛陀的社會政治主張,集中表現於他對跋祗國的贊賞。即跋祗七法:一、人民經常集會,討論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人皆遵法守紀,不違犯禮度;四、人皆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崇重宗教,祭祀祖先;六、性生活嚴肅,註重貞潔,從不淫亂,「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尊崇養護沙門,敬重持戒有德行者。

佛教的政治觀基本可以有幾個要點:1、以正法教化人民,獎善懲惡。2、惠施平等,周濟貧困。3、仁慈愛民。4、知人善任,選賢用能。5、當政者應註重自身修養。

轉輪王盛世中,關於大同世界的幻想,也是佛教政治觀的一部分。

七、佛教倫理觀:慈悲

佛教的倫理觀是與其政治觀緊密相連的,其政治觀作用到每一個人身上便成爲佛教的倫理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爲佛教因果觀的倫理教化的「業」的觀念。

表現了佛教的兩大基本倫理精神的「智慧」與「慈悲」。慈、悲、喜、舍,是《阿含經》到大乘諸經中佛陀反複倡導的精神。慈,意爲以深刻、親切之友情待人,慈憫眾生,深心願給予眾生快樂、幸福。悲,原意爲痛苦,引申爲能感同身受地體察他人的痛苦,深切同情、憐憫,願爲其拔除痛苦。喜,指對眾生持歡喜友愛的態度,尤其是對眾生的幸福快樂慶幸、喜悅。舍,意爲舍棄、施舍,指舍棄怨親等分別和自己的財物身命。

平等觀念也是佛陀一直所強調的,要求均平齊等、沒有差別,即從「等視眾生」的立場出發,以慈悲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不分怨親親疏,不論信佛與否。反對種性差別。

還有在佛陀故事中經常提到的知恩報恩的倫理原則。

另有過好世俗生活的教戒——「現世喜樂」觀念。佛陀並非說只有出家才能修行,並非主張一切人都要出家,並非認爲任何人出家修道都比其在家要好。反而倡導「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

八、佛教美學觀

佛教作爲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必然少不了通過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來打動人們,於是產生佛教特有的美學觀。但佛教畢竟是一種宗教哲學,其重點不在美學上,所以佛教美學觀又是一種不完全的美學觀。美在本質上是屬於此岸的塵世世界,對於向往塵世生活的人來說,美的誘惑力量和感召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佛徒們完全有理由回避美。

對於決心成佛的人來說,崇高才更令他神往,佛經上經常提到的「莊嚴」就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崇高。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佛教信徒對於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境界的追求,是在「莊嚴」這種審美情緒的感召下進行的。佛徒信仰的動力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審美的動力。

佛教在具體的美學實踐中表現出一些佛教特有的美學觀:

  1. 強調審美主客體的統一;
  2. 佛教故事與寓言折射地反映現實;
  3. 崇尚自然美
  4. 表現出特有的對人體美的重視;
  5. 通過對惡與醜的描述,產生從反面來表現美與善的思想;
  6. 其色空觀對中國美學虛實相生的觀點產生了一定影嚮;
  7. 強調因果報應的審美理想等等。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