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否值得現代社會集體焦慮?多數人並沒有面臨物質匱乏的困境,只因過度追求可有可無的資訊與享樂,讓心靈漸漸荒蕪,自囚在富足的監獄裡。
一切境界皆是心的投影。對凡夫來說,心念活動與環境變化互為因果,如果疏於自我管理,人生將淪為一個又一個的欲望滿足,卻沒有連貫性的實質意義,即同《圓覺經》說:「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愈來愈粗魯、遲鈍的身心反應,將使我們面目可憎,並蘊積成如影隨形的業力。
針對城市化與科技化的文明副作用,法頂禪師提醒我們,正視便利生活與心智制約的關聯,清明地活在時間之外。擁有太多可能導致憂鬱,當快樂的邊際效益遞減,幸福的感動也會消逝無蹤。捨,則能使內在發光,若我們不再急切地豐富自我,就能體驗事事新鮮的當下。
清貧思想,不是克服經濟危機的一時之舉,也不是藉由苦行標榜自我,而是基於「迷己逐物」的覺醒,以放下為立足點,悟入「無所有」的空寂與圓滿。喜與捨息息相關,淡安少欲,是感謝萬物的具體表現,簡樸清澈的生命觀,所映照的即是「無住生心」的極樂淨土。
如何在多元化與一致性之間,保持洞見與平衡,是個人與社群成長的永恆課題。無事於心,是在頻繁的人事物交流中,練習心的留白;無心於事,則是不讓色、受、想、行、識,失速地運轉。真正的解脫,與生老病死無關,而是超越成見與意識流的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