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我正在陪母親逛城隍廟廟會。一名大學生打來電話,說他念《金剛經》念倒霉了,接著陳述了過年這幾天的諸多不順與不快,情緒也比較激動。當時廟會人多,怕和母親走散了,於是先掛了電話,等有空了再聯繫。事情過去了好幾天,一直忙於過年,也便沒有聯繫,但是這事卻一直記在心中。
話還得從去年說起。去年將近年底,和這位大學生聊天,他談了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會,對其中不少的經典尤其是《大學》和《心經》幾乎是倒背如流。他言談舉止汪洋恣肆、慷慨激昂,甚有激情。有一次在淨業寺,還邂逅到他背著自己心愛的古琴,穿上自己設計的衣服,與三兩好友撫琴彈唱。終南山中這悠遠的古琴聲,傳遞的不僅僅是幾個年輕人的激情,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由的追求與渴望。
後來,他和我聯繫,讓講講《金剛經》,說一定要學習《金剛經》。恰好在本學期的課程中我們的經典選讀課上剛學過《金剛經》。一般對經典的學習,思路是梳理版本,搞清字詞,弄通段落大意,尤其搞清本經所出現的历史年代。但是這種學術研究的路子一般人不會用,尤其是對初學者來說,用功多,耗時大,結果依然是雲裡霧裡不明白。這種方法,只有在對經文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去運用才會見效快。而要想對經文比較熟悉,一個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讀誦,多讀多誦,常誦常明。於是我和他說,你先把《金剛經》讀一百遍吧,不懂不要緊,只要堅持念一百遍。我的要求是「念的時候別急,一個字一個字的念,念清、念圓」。他很用心,幾乎每天都念,還沒過年就念了快五十遍。
直到接到他的電話,我才明白,他念《金剛經》是為了讓自己「不倒霉」,而念的結果是自己「倒霉」了。他說這句話,是我沒想到的。因為我們不能純粹的將這部經與自己的人生際遇就這樣直接而快速的鏈接起來。這樣的邏輯,似乎就是不倒霉接著念,倒霉就不念了。這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念《金剛經》念甚麼?其實,誦念《金剛經》,念的是清淨、
念的是無我、念的是覺悟、念的是奉獻、念的是堅定。
誦念經典,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清淨。信教不信教的人,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儒家的很多經典也是通過誦念來學習的。對於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經典,誦習非常重要。通過誦習,可以收攝自己平時的散亂心。散亂心熄滅,便會升起清淨心。這時候,心也明,眼也亮。《金剛》作為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是般若類經典的重要代表,經文中透露出來的就是一種人生大智慧,念的次數多了,就會顯發。
誦念《金剛經》,可以更多的體會「無我」。我們在生活中,我執甚勝,一切都是「我」的,《金剛經》的一大智慧就是「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放不下「我」,自在何在?因此念《金剛經》,念的是「無我」,這需要在經文的重複念誦中去體會。念到一定程度,並未覺知是「我」在念,亦不知是「誰」在念。只是這一念,念下去便不間斷,期間無有雜念,無有「我念」,只是在一片誦讀聲中去覺受。
誦念《金剛經》,念的是覺悟。《增一阿含經》有言:「常念自覺悟,勿著於非法。」誦念的過程中,自己本有的心性會慢慢打開,打開的過程就是覺性提高的過程。因此,要常自念覺悟。覺悟甚麼呢?《雜阿含經》有言:「覺悟彼諸惡,安住離欲心」。讓自己從惡的念頭中覺悟出來,將心安住在離欲心上。將自己放下,用一種謙卑、恭敬的心面對一切。這樣才能讓自己覺悟。當然,更重要的是覺悟到《金剛經》的空性,不知執著於一切。
誦念《金剛經》,念的還是奉獻。《金剛經》中雖然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但是這種夢幻泡影並不代表放棄,並不代表消極,而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就是奉獻精神。覺悟到了自身的渺小,就應當學會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快樂、自在。有了這樣一種奉獻的精神,處處收獲的是快樂。所謂助人為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誦念經典不能局限了自己,應該是越誦心越明,越樂意去奉獻。
誦念《金剛經》,念的是堅定。我們在生活中,要想有強大的心,就先要讓這顆心堅定下來。堅定的念下去,自然會有堅定的心。《金剛經》之所以被稱為《金剛經》,據說就是取了「金剛」之意,一種說法認為:般若智慧無比犀利,猶如金剛一樣能摧妖伏魔;一種說法認為般若智慧堅不可摧,即使連金剛這樣堅硬的東西亦可催破。因此,念《金剛經》,體會到其中的般若智慧,心念無時無刻都是無比堅定的。
當初之所以讓他念一百遍,本意是想讓他通過誦念進而體會到這些。且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到時候,自己的體會結合經中的意旨,自然會在個人心性中內化為具有正能量的優秀品質,而不是「倒霉」。
騰訊佛學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