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與世俗善良有何不同

中國的儒釋道傳統文化講究爲人處事要有道德,家庭、社會、國家都必須要有道德。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爲中,不倚之爲庸。道家講清淨無爲,要少欲知足,過淡泊生活,屬天人境界。諸葛亮講「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道家思想,比較超脫。

但是佛家講慈悲爲懷,出世而入世,是一種大乘菩薩境界。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怎樣才有慈悲?念眾生苦,要救眾生,這叫菩提心。菩提心必須要由慈悲來鞏固,比如樹根,必須要雨水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大悲就像雨水一樣,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雨水,否則不能生長。只有大悲心的對象、空間、時間、目標才是廣大的。

惟賢長老: 佛家的慈悲有何特點

慈悲爲懷的對象就是胎卵濕化,甚至包括一切飛潛動植物(飛的、潛藏的、動物的、植物的),植物里有生機,也是不能隨意損害的。

空間很寬,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麽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有「我」字在里面。

時間長,就是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目標遠,甚麼目標遠?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無餘涅槃,證得菩提。

所以佛家的這一個慈悲啊,就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了,超過道家,超過儒家,超過一切宗教。《心經》的頭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眾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