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將事情做好?隨著因緣走!
做事的人往往會有一個觀念:「我一定要完成這件事,我一定要做得圓滿。」其實這是小學生的觀念。沒有甚麼能一定如何,一切都是緣分。
「一定要如何」是你自己的我見,現實中不一定能達到你的目標。因為在大眾的道場當中,你能一個人做主嗎?「一定要如何」之後,就會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反饋過來。
那麼,好好做事以甚麼作為標準呢?就是心裡要平靜。要準備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甚至批評,在做事的前後都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觀察事物都有局限性,所以一個人做事不可能永遠正確,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必須聽你的。我們總是處在各種錯綜複雜的關系當中,通過做事,能夠學會處理和平衡各種關系,能夠關照和協調各種因緣。
那麼,靠甚麼協調錯綜複雜的關系呢?就是靠我們的耐心和愛心。我們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作為執事,作為道場的負責人,如果有一個主張,這個主張最好以佛法為出發點,如果以個人主見為出發點就不好了。
從佛法、從道場的利益出發,要貫徹我們的思想和觀念,需要怎樣和別人溝通、協調呢?這就需要我們用愛心、耐心和智慧去做,慢慢整合大眾的力量往前走,去達成我們共同的目標。不然的話,就會走回頭路,就會煮夾生飯,那還不如不做。
就像我們到藍田以後,大半年時間幾乎沒做甚麼事,這是因為沒到時候。假設真要使勁做,如果萬事不具備,建了房子還得拆遷,那你建它幹甚麼呢?所以,一定要在建之前看準了,既然沒到時候,那就等一等。
如果是名利心很重或知見很重的人,就會執著於在自己的任期內要達到甚麼樣的政績,完成甚麼任務——沒有一定要怎樣,一切要隨著因緣走。
所以,好好做事就是要在做事當中不起煩惱,要平靜、平和。事情不管做得是對還是錯——就事情本身來說,是沒有對與錯的,只看我們的心。
事情雖然做成了,但所有的人際關系都得罪了,那做成了又有甚麼意義呢?就好像我們在馬路中央挖一個坑,幾下就把它挖成了,挖成以後很驕傲,感覺很成功,但是來往的車都掉下去了,這個洞挖得有甚麼意義呢?
我們做事,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能不能讓大家的心平順,我們自己的心是否平和,這是一個標桿。如果我們很煩惱,同時也讓對方起煩惱,那就需要重新調整思路和方法。
一開始做事,會有強烈的主見,但是推行時感覺很困難,做一段時間後因為進展緩慢,甚至想放棄。通過鍛煉,心量完全打開,做任何事都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不執著自己的想法,看準了,思路放寬一些,這時就會發現:做事其實並不難,跟大家協調起來也比較有餘地。
我把這些經驗奉獻給在座執事和擔任各項工作的蓮友,希望大家聽聞之後能夠好好做事。特別是我們當地的蓮友,做事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也需要很有智慧,因為居士有家庭,需要考慮的經濟利益、人情關系、家庭背景比較多。
很多蓮友都做得很好,確實有智慧,有愛心,有耐心。不管人家怎麼講,面對大眾的挑挑揀揀,都會用寬廣的心量對待。
摘自:《三好念佛人》
轉發自:佛子如林微信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