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個叫宋濂的人,他很愛讀書,但家裡太窮,根本買不起,只好常常借書讀。有一次,宋濂到一家富戶借書看,這家雖然藏書很多,卻不願意借給他。在他不斷的哀求下,就勉為其難借給他一本,但提前講明十天之內要歸還。可十天根本就讀不完那本書,於是宋濂回家後邊學邊抄,還書的前一晚還在熬夜。母親勸他遲一天還,但他堅決不肯,一直到抄完為止。第二天早晨,天下著大雪,那家人以為宋濂不會來還書了,可他卻冒著雪把書送了回來。主人很感動,告訴他以後可隨時來看書,不再給他限定借書時間了。
所以,平時在生活中,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借別人的錢或東西,一定要盡快歸還。否則,借的時候不講一聲,直接拿了就走,那麼「不問自取,是為賊也」,這樣的人,別人再也不願意借東西給他了。反之,假如你好借好還,給人的第一印象不錯,第二次再借就不難了。
可惜的是,對這些道理,有些出家人也不一定懂。當然,如果你的境界超越了世間,不管這些也可以,因為你那時已不用看書了,千經萬論都在你肚子裡。就像廣欽老和尚,有人去拜見他,見屋裡甚麼經書都沒有,就問:「您是和尚,怎麼沒有經書?」他指指自己的身體:「這裡面就是經書,要那些文字幹甚麼?沒有用的。」
確實,修行境界高的人,根本不用別的經書。法王如意寶曾有一世是根桑秋紮仁波切,他年輕時廣聞博學,十三部戒律全部通達無礙。他用經書的夾板夾在身上,去拉薩三大寺院找人辯論。有人問:「你到那麼大的寺院去,怎麼不帶一本經書?」他回答:「我的身體就是經書,我肚子裡裝的全是《毗奈耶經》,不需要別的!」
像這些大德,並非目空一切、自以為是,而是真正有了不起的境界,所以不必受世俗的約束。可我們作為一般人,切勿隨意輕視世間規矩,如果認為「我是修行人,借東西的問題跟我沒關系」,那也不太可能。因為你沒錢時還是要借,別人問你:「甚麼時候還?」「哦,一個月。」但到期時若還不上,你應該再打個招呼:「原本我想一個月還,可現在鬧金融危機,實在沒辦法,你看能不能拖一拖?」這樣別人也會理解的。所以,跟人溝通很重要。有些人因為傲慢,不願意與人溝通,而有些人是自卑:「說了可能也沒用,算了,不說吧!」慢慢地,拖一天算一天,最後別人再也不借給他了。所以,該說的有些話,一定要說,不該說的則不必多言,做人應該掌握分寸。
在借錢還錢的問題上,自己當初怎樣承諾,就要怎樣去做,這是為人處世的要點。我有個親戚叫才讓彭措,有一次他生病跟我借了點錢,後在承諾的時間裡,借高利貸從很遠的地方親自把錢送來了。這給了我很好的印象,覺得他很講信用,後來又有多次交往,漸漸我對他非常信任。確實,人與人的差別很大。有些行為表面上很小,許多人不一定在乎:「無所謂,雖然我承諾過,但違背了也沒甚麼。」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
因此,大家要明白一個原則:所謂「親兄弟,明算賬」,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很多地方要分清楚。有些居士吃飯時裝大方,一個人總搶著付錢,最後都生厭煩心了,只要是一起吃飯就不敢去。這樣不太好。其實,現在很多地方實行AA制,對此我比較贊同。譬如四個人吃飯,最後每個人均攤,這沒甚麼不好意思。否則,明明很執著卻非要自己出,那一次一次之後,內心的傷痕會越來越深,所以,人與人之間算清楚一點很有必要。古人就是如此,做任何事都老老實實,不會甚麼都混在一起,否則,到時候自己也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