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神】是非神論的,透過偉大導師的幫助和自已勤奮的觀想修持,從內心尋找自性,是獲得開悟的途徑和方法;它強調一個人不僅是要虔誠修持佛法,而且要把自已變成佛法。佛法的教理可分為三部份: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應嚴格遵守,順序去修行,如果一個人不從小乘修起,便會產生混亂及把修行變成消遣的危險,結果將做成更大的貢高我慢。
修行者在這三乘中的進展程序為:
- 首先他要全力揭發自已的病源,這種專一的心念,可以使他發覺自已真正的品性。
- 第二階段的特色是溫和,讓他的精力得以擴張,並與其他眾生共享。
- 最後他展現出無畏以及喜悅和智慧的感覺,充滿了對其他傳承和根本上師的無限忠誠。現在是討論金剛乘的初步修行,屬於第三階段。
修【四加行】的人在開始修持之前,必須先摒除外緣。然後,可以供養一切尊觀想用的佛像,如【金剛薩埵】像(Vajrasattva)、皈依境(Refuge Tree)等。
在實際修持中需要修行者把整個身口意三方面全部投入,不可鬆懈。誦每一段祈禱文時,要觀想文中所描述的想像,思惟祈禱的重要性,並依照規定的儀式去做,要把整個註意力集中在儀式上。
要想完成整個的修持,必須將四加行法的每一加行都修畢【十一萬一千一百遍】。四個加行共修圓滿需【四十四萬四千四百遍】。
精神上的修練有前行,中段及結尾三個階段。
〔四加行〕藏文原意為「序曲」,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是修持金剛乘的人必須先修的階段。
〔四加行〕是一種循序漸進的修持過程,從「皈依」和「大禮拜」,「金剛薩埵」以至「曼達拉」,作為消除業障和積聚二種資糧。開始修行時,重覆念頌皈依文及行大禮拜,可使身口意完全投入佛法。
在修〔金剛薩埵加行〕時,已經心服於佛法了,但必須淨化自己及進一步認識你所心服的佛法,即使純潔的人,也許還有些傲慢,還會有些我執。在供「曼達拉」時,實際上是在布施一切,包括自己在內,當把自己及所有供品統統奉獻出來後,你可以說是不存在了。
在修〔上師相應法〕時,心理上已準備和你的上師合而為一,心中也產生無限虔敬,致轉惑成智,等於接受多種灌頂和修習各種儀軌,這是金剛乘修行的重心。
在修「四加行」之前,首先要接受一些金剛乘的蔣灌頂,正式發願皈依上師,在修「金剛薩埵」觀想之前,最好先接受【金剛薩埵】灌頂。
另外行者必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並認識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觀想:「人身難得」,「世間無常」,「業及因果」,「輪迴是苦」;盡力研究〔四加行〕的意義,並請得上師指導修持的方法,他的修持就會有效而有成果。
基本上甚麼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過教育、未受過教育,男性、女性,年老和年青,都可以修,但一定要深切體會到輪迴必有痛苦而產生厭離心,而且要欣羨圓覺成佛的利益;此外,如果很難產生悉心和瞭解空義的人,表示他障礙很多,也應該修〔四加行〕。
有一句話說:「弟子所產生的一切長處,都來自善知識(上師)。」
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師教導他修行,在修行中,需要繼續依賴上師進一步解釋每一種修行的意義和利益,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師教導他下一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