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高僧之蕅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鐘,字智旭,號蕅益,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江蘇省木瀆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杭州的靈峯,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峯蕅益大師。

藕益大師原文: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乃生。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不能惱。以病苦爲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嬌奢必起。嬌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爲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礙。無障則所學等。學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爲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何能嬈。以群魔爲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爲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爲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但酬報。以逆人爲園林。
八、施德不望求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亦非實。以市德爲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則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怨恨滋生。忍抑爲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爲行門。

白話譯文:

一、念佛的人不應該求無病,求無病就生貪心,貪心一生就會破戒、會退道心。在身體有病時應做到心中無病,不以病爲病。患病不能懊惱,應以病苦作爲幫助自己修行的良藥。

二、人處於世間,不要求沒有磨難。無磨難則驕奢之心必起,驕奢之心起就會壓倒一切求法之心。經历磨難會抵減人的驕奢心,要以磨難作爲獲得解脫的資本。

三、要經常審視自己的心,別去追求成功之路無障礙。如果沒有障礙,修行之心就會懈怠,就會停滯不前,就很容易在未得道時而認爲自己已經得道了,要會解決障礙,讓障礙沒有生存的根基,障礙也就不存在了,要將障礙視爲解脫的磨練。

四、做事不求容易達成。太容易成功就不能磨練堅強的意志,意志不堅就會妄求,會隨心而走岔路。想成就就要認真努力、腳踏實地,不能逃避困難尋求易成,應該把困難當作精進的動力。

五、與人交往不求利於自己,事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失道義,虧失了道義就會引起人我是非,遇到是非要學會依緣解決,要以「不爭人我」作爲修持的資糧。

六、做人不求適順自己,若凡事順心就會產生傲氣,傲氣生就會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就不能悟道,不能開佛慧。要以逆境作爲達成菩提願的增上緣。

七、施德不能求回報。若求回報就是有所圖,有所圖就會貪心起,有貪心就會處處宣揚自己顯示自己,就會失功德。要低調做人,要把得失放下。

八、見到利益不要貪求。貪求會生妄想,會爲利益毀失自己的德行,世間的利益本來就是空,見利不要妄加追求,以不貪利爲富貴。

九、被人誤解不要執著於申明,執著於申明就會引起爭執。爭執會滋生怨恨,放下執著、爭執,謙和做人,退讓三分又何妨?以忍讓、謙和作爲修道的法門。

十、修行的一切障礙要學會用智慧去解決,要經常審視自己、覺知自己的德與行,要身體力行、勤於努力,道行可直進。每個修行的人,如果以真誠心去修,就應該視自己是佛的勤務員,是眾生的修行工具。要幫助眾生去修行,這才是真修行,才能了生脫死。人呀,也就是爲了了生脫死而修行的呀!千萬不要執著,執著是不能了道的。

q2

願將本文的功德至心回向給法界所有眾生,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