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那些溺愛孩子的家庭,過度溺愛的父母,通常會抱怨——我們都對你這麼好了,甚麼都聽你的,你怎麼還是這麼不懂事,不惜福呢?
如果有鄰裡,大家通常會說——那誰誰誰家的孩子,太不聽話了,要是我們家的,早抽他了。
於是,在這樣一個既定的故事大綱裡,父母永遠扮演者犧牲者、付出者、關愛者的「好」角色;而孩子,則必然承擔起不懂事的「小壞蛋」的角色。
但是,被溺愛的孩子的委屈,往往就被我們忽略了——是誰,把這樣一個混蛋的標簽,硬生生貼到了我的身上?
健康成長的童年,需要愛與挫折的有機結合;孩子們需要的,是一種安全框架保護(同時也是限制)之下的自由;父母需要的,是配合孩子的成長,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將這個框架向外擴張,交給孩子日益增多的自由;一直到有一天,當初的孩子已經長大,已經可以不加保護,也不加限制地,直接與現實生活發生接觸;在此之前,父母對於孩子的限制,是權利,同時也是責任。
這些年心理學、教育學領域出現一股來勢洶洶的熱潮,批評某些父母始終不肯放開孩子的手,永遠把孩子限制在一個過分狹小的生長空間之內;甚至有狂熱者高呼:「就算我的孩子想考最後一名,那也是他的選擇,我們也要尊重。」
對此,我只能說——
父母把孩子的腦袋揪下來,必然是不對的;但反過來,一定把一顆成年人的腦袋放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同樣也是殘酷的。孩子們的心靈,還扛不起那麼多「選擇之自由」。
被過分放縱欲望的孩子,是渴望被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在必要的時刻抽一巴掌的(限制與保護)。或者說,一個成長過程被過分放縱的孩子,實際上也是一個「無人願意為他負責」的孩子,很可憐的。
我們觀察一些有類似行為的成年人,在親密關系中不斷做出「看似很過分」的舉動,其實就是在用行動表達他們從小到大都一直想要發出的控訴——
請不要一邊允許(放縱、忽視、甚至暗自鼓勵、勾引)我的壞,一邊又批評我的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