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時總有一個非凡時刻,也就是最後寫「致謝」的時候。在長達數月的寫作過程中,它如同一個長遠目標,遠非我願,也不常想及。當此刻來臨,所有要說的都已說盡:觀點都悉數論證,數據全一一援引,參考文獻也周詳列舉。抽象的概念,和具象的往事,也漸漸黯淡。它們皆讓位於當下最為鮮活的部分:我和他人的聯繫。獻給所有影嚮過我的历史、豐富了我的人生的人們。
近10年,美國大學裡信奉「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學家們掀起新潮流:他們開發的新途徑,能讓每個人創造更多快樂,而非僅僅減少痛苦。他們最為推崇的方法之一是記錄,一周幾次、每次幾分鐘,在私人日記裡寫下讓我們快樂的事。通常是簡單的事情:一頓可口的飯,在陽光下騎單車旅行,超市收銀員臉上不期而遇的微笑。定期記錄下這些積極體驗,使我們專註於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所以能顯著改善我們的性情和對自己生活的滿足感。
而這一潮流的領軍人物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認為有一項練習比感恩日記更有效:給一個人寫一封信,感謝他對你生活的贈予。要寫好這封信需要勇氣。需要不僅用語言,更要用滿腔熱情和真誠說謝謝。還需要講故事,喚起對方的回憶——當我們最需要時,是他幫助我們,並且他所做的事如何感動我們。比如說:「我曾經無比沮喪。為這次考試,我非常努力,但依然失敗了。你邀請我去你的鄉邨小屋過周末。你耐心地聽我訴說,告訴我你在我這個年紀時的失敗經历。你喚回我的勇氣和力量,使我又充滿自信。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不會重新努力。很久以來我一直想對你說那個周末對我無比重要。而且,謝謝你。」塞利格曼教授提倡更進一步:他鼓勵你親自展開這封感謝信,大聲讀給收信人聽。你讀信時一定會熱淚盈眶。可這是聯繫彼此的淚水,滋養我們生命的淚水。
我在匹茲堡大學和一位美籍印裔醫生共事過,他常愛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後來在網上也見過:一位印度老人對孫子說,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兩只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只狼代表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只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只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謝謝」,一句日常的話語。可當你滿懷感激與真誠,將其變為一種日常的行為,你會看見,它多麼不凡地改變了你和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