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之子,如同我心。
请勿沮丧,听父所言。
由过去祈祷之力量,我们父子相聚,
在绝对光明中,我俩不可分。
儿子,从现在起,
令修行的期限等同于你的生命长度之期限。
在独自的山中闭关处所,精进修行:
四处流浪,愿你能够利益一切有缘众生。
不要悲伤,看着感受悲伤的心。
上师与心是无二无别的。
思忆上师的心,也是上师融入的心。
安住在不造作的心之本性中,绝对之境。
接着,以优美而轻盈的动作,
仿佛在舞蹈一样,他往上升,愈来愈高,
直到像彩虹一般消失在天空中。
云朵接着也消失到虚空中,我的悲伤也一同消逝了。
在那超越意念的宁静之境,我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菩萨心智慧心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再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坚固透澈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的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的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冰,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直指心性
我们的禅修得正确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步?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达到我上师的水平?——挣扎在希望和恐惧之间,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宁。
由着我们的性子,我们的修持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我们执著静修时出现的好觉受,在散乱时又放弃禅修,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无论我们思想怎么变化,我们必须踏实的去次第修行,日复一日;直观我们的动念并回归到它们的本原。我们不应该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禅的能力。
我们开始禅修于心性,开始最好先短点时间修行,但每天多作几次;坚持下去,我们渐渐地会认识到自己的心性,证悟越来越坚固,到此,念头会丧失牵制我们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实性,是绝对身,但不是简单的虚无。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觉”。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认识到本然自性,正如无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诸暗顿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样盈亏,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
无论乌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却无污染,无论乌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却无改善。这天空无亏损和增益,它无改变。这正如心性:念自来而无损害,念消融而无改善。心性乃空,显现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体之二相。将自己系缚于空、明的概念——就好像它们是实体一样,那是没有益处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义、分割的。
“我能在云端行走”,孩子说,但是假如他到达云端,他会发现无立足之地,假如一个人没有审查心念,那时便有坚固的心念显现;但是假如他检查心念,结果会一无所有。这就叫做现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无物”,不是在无记的愚钝里,它本来自发拥有本然知觉之明性力用,这就是所谓的“明觉”。空明二者,无可分离,本质一如,犹如镜面与其内的映像。
心念自显于空,又收摄于空,犹如面孔在镜子中出现又消失,面孔并非存于镜内,当它不再于镜中显现时,它也没有真正消失,镜子本身也无任何改变。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但心性却从来无改:它不因入道而亏损,不因证道而改善。
纯净涅槃,本初智慧不可思议广大的性质,是吾心之本质,无须造作创生,非新成者,仅仅经由净化之证悟而得以显露,这就是修道。最后,若以最了义之观点,此等均为性空。
故此轮回是空,涅槃是空,故而,无一物是恶,无一物是善,认识心性之人解脱于对轮回和涅槃之欣与厌,犹如稚子,净观世间,无美丑好恶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执取——此亦欲望与厌恶之根。其无目的担惊受怕,害怕“生活被终结”,好像另一种孩子,他们喜欢建造沙碉,然后在沙碉坍塌时哭喊。看那些冲进困境的人多么的幼稚啊,好像飞蛾扑火,一如觊觎其贪求者,铲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担——一切虚幻执取之重负。
佛果自具五身,显现身、大乐身、绝对身、本质身、不变金刚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觅得,与我们自心无可分离,一旦我们证悟之,无明即结束。我们无须外觅菩提,商主在整个纯金之岛登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找到单独的一块金子,我们必须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驻吾内!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