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講到,人生有「八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可以說,人從一生下來開始,就與各種痛苦為伴。而這些痛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困境。對殘疾人而言,能夠擺脫殘疾的困境是他們的願望;對於老弱病殘者而言,能夠擺脫蒼老與病苦的困境是他們的願望;對於失敗者而言,能夠擺脫因失敗而帶來的沮喪感與失落感是他們的願望,等等。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需要微笑。191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人。這一現實,讓他的母親的心如刀絞。但她還是強忍住內心的悲痛,來到巴雷尼的病牀前,微笑著對他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乖兒子,你能答應媽媽嗎?」聽完母親的話,巴雷尼「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裡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親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即便是再累,母親也按著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笑容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深深影嚮了巴雷尼,他也像母親一樣,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也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沉重打擊。經過刻苦學習,巴雷尼的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更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耳科和神經學的研究。最終,他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同樣,德國最偉大音樂家之一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生坎坷,也沒有組建家庭。他在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然而,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他一直微笑著面對艱辛的生活,堅守著「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嚮曲》。最終,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被尊稱為「樂聖」。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需要微笑。我一向酷愛書法,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因為工資不多高,生活上不是多寬裕,過著租房的日子,家裡連張像樣的桌子和椅子都沒有。每逢習練書法時,我便買來最便宜的墨汁和廢報紙,盡情揮毫潑墨。妻子常抱怨說,家裡面不論白天黑夜,都充滿著臭墨的氣味。每逢聽到她的怨言,我便付諸一笑,說道:「畢竟,書法是我的一大愛好,也是我精神生活的一大支柱啊!請老婆大人多多理解。」她見我滿臉笑意,也就不再抱怨了,而是幫我收拾那些寫滿毛筆字的廢報紙。每逢別人問我要書法字用以裝裱時,我便用大學畢業時帶過來的兩張涼席,鋪在地上,再在上面鋪上兩層報紙,趴在地上寫字。每當別人贊嘆我的書法美觀時,我便微笑著說:「只要用心、堅持,就能寫好字。」在生活中,我常常會遇到各種挫折與困境,而每次我都是付諸一笑。我堅信,一切都會成為過去,所有的問題都會有解決的時刻。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需要微笑。作為蕓蕓眾生的我們,生活中的不如意隨處可見。如何去面對,則取決於我們的心。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女孩趴在窗臺上,看到窗外有一個人正在埋葬她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面,悲慟不已。她的外祖父見狀,連忙帶著她到另外一個窗口,讓她欣賞他的玫瑰花園。小女孩看到花園裡奼紫嫣紅的玫瑰時,心情頓時明朗。老人笑著托起外孫女的下巴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是啊,這就像我們的心門,有開心之門,也有痛苦之門。在碰到生活中的困境時,如果我們開啓心中的痛苦之門,則看到的都是悲傷與憂鬱、憤怒與猜疑。反之,我們開啓心中的開心之門,則看到的都是快樂與自在、幸福與怡然。很明顯,我們都願意看到快樂,那就微笑著應對生活中的困境,微笑著迎接生活中的挑戰吧!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我們需要微笑。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說:「當他微笑時,世界愛了他;當他大笑時,世界便怕了他。」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最好的名片,笑是人類的特權。」誠然,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與其板著臉或一臉寒霜,不如綻放心中的花朵,把笑意洋溢在臉上。
笑對生活中的困境,我們將與清風白雲為伴,贏得一身自在與坦然!
文/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