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找回來

我,從何而來、往何而去?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參不透答案就這麼放棄不再尋找,日複一日,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嗎?

「把心找回來」唯有「覺性」,掌握自己,心才能安住,念頭不再妄想紛飛。

人生這條路實在是出人意料之外,每個人在這生當中都會遇到不可思義的因緣。因緣有前因後果,但人往往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在這生當中做了甚麼?心在哪裡?找不到心,人生也白白走了一遭。

人生,從哪裡來?要做甚麼?

明明白白一條路

真的沒有答案嗎?絕對是有的!佛法即是要解決人生的無明,要人覺悟,破除人生迷惘,藉禪修、親近佛法,就能慢慢找到答案。

有一公案:從前有位羅狀元,當官十幾年,育有一子,他親自教導孩子希望將來兒子同父般有成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兒子仍然十分愚癡,羅狀元非常難過,「自己如此有成就,竟生了個愚癡兒子,人生所為何來?意義何在?」於是他出家修行,留予後世此偈:「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是的,萬千大眾不都是這樣過了一生,念大學、成家立業,求成就、做大官,辛辛苦苦往上爬,無非在追求目的,但這個目的達到後接下來怎麼辦呢?只好再找另一個目的,否則,真不知自己要做甚麼。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指出何為清楚明白的修行之路。一天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說法,卻不發一語,只是用手拈起一朵花,千萬弟子中唯有摩訶迦葉微笑點頭,他悟到當下這念心,而成為禪宗初祖,代代以心傳心。

不生不滅本來面目

頓悟的經驗其實每個人都有,例如坐下來念書,一開始不懂;、解不出答案,但突然間就明白了,這就是悟:然悟有大悟、小悟,有悟世間道理等,而佛法講悟是「悟自己本來的心」。昔日德山祖師還是周金剛時,懷疑禪宗如何「見性成佛」,千裡迢迢到南方要找龍潭祖師辯論,途中卻被賣點心的老婆婆問倒:「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師父點那個心?

心念剎那剎那生滅,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剎那過去也不可得,真正自己的心是甚麼?」且天天以眼耳鼻舌身意觀相,看不到真相,殊不知「見諸法空相,即見實相」:德山祖師也曾從蠟燭的明滅中悟到「光明、黑暗是無常、是生滅;但能知光明與黑暗之覺性,超越光明與黑暗,不生不滅」。

明客塵覺性是也

甚麼是覺性?釋迦牟尼佛曾以「客塵」道理來闡釋,「旅客總在流浪,不斷尋找目的地,來來去去不停留,而安住在旅舍、不來不去的才是主人;又如灰塵在虛空中飄浮,虛空有無隨灰塵在動?一客一塵,一主一空,要體悟主人在哪裡,勿錯把客人當主人」。

明白客塵道理,再來觀照自己,變幻無常的身體、心念是客塵,灰塵在陽光中看得一清二楚,陽光即代表覺性,能觀照自己心念。覺性的第一步就是反照心念,先覺悟甚麼不是自己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心;心念從早到晚生滅不已,但人通常把心念當成自己,「將客人當成主人」,問題就在此,若心念改變,那自己又到哪裡去?

生滅變異不停的是心念,覺性則不生不滅、不搖不動,眾人以為覺性很難,其實覺性始終沒有離開,能起心動念、創造身口意都是覺性。所以覺性,就是要覺「心」在哪裡,找到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可以掌握的覺性,不須靠外在因緣和合而生;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成就,因緣散了就沒有了,唯有覺性與自己最親,身體還給父母,覺性要還給誰?毋須還,因它是本具的,是自己真正可以作主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心後,要更進一步了解心的作用,心能作主,人生就能自在,讓心作主,讓覺性功用發揮出來,方法是相信因果,相信所有問題皆是自己所創造,必須學習轉念,心念一轉,因緣就轉,人生逆境、煩惱痛苦,全看自己能否化為成就資糧,有智慧者能在任何機會下轉而成就自己,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智慧,讓心發揮無限的力量。

菩薩的意思是「覺悟有情」,自己覺悟了,還要度化世人。佛在有情無情之間,在度人與不度之間,這是大情和普度,是無心而作的至高境界。無論成仙也好,成佛也好,都要把念頭從「無明」轉到光明的一面去。

凡俗之人,滿腦子凡俗的念頭,一個念頭轉過去,瞧一瞧,還是個凡俗的念頭;再轉過去,看一看,又是個凡俗的念頭,每天轉了一千多個念頭,個個俗不可耐。正因為如此,要想在人生路上獲得「仙骨」、「佛心」或者禪的悟性,需勤下工夫學習佛法才行。

人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認知的境界。禪,是要人「悟」的。花開見禪,參禪悟道。路要靠自己走,生活要靠自己去品味。禪靠自己去感悟,沒有現成的禪,頓悟後的智慧是悟道的精髓,是社會實踐後的思想升華。悟性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思想的精魂……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