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種,是我們佛教所強調的,就是煩惱已經空了。當內心沒有我,一切問題就解決了;當內心有我,感覺我要,問題就跟著產生。這個我們要慢慢去觀察,而且這個就是真理;不論你相不相信這句話。實際上就是這樣。不論你是ji 督徒,還是佛教徒,還是回教徒,還是印度教徒,你都是在這一種真理之中;不論你是泰國人、印度人、中國人……你也是在這個真理之中。
當有我,就有煩惱;當無我,就沒煩惱。所以當感覺有我的時候,內心就不空,精神就不空;當沒有感覺有我,內心就空了,心靈就空了。
譬如,我們現在在這裡,有某一個人來,他說一句話:「你們這一些人,人家要賣茶,你們來說法,擾亂了人家,壞了人家的生意,你們出去啦!」假如內心不空的人,他就會有一個感覺:「是我!他是在說我。我造成別人的煩惱,我就不應該坐在這。」明白我的意思嗎?他的內心不空,所以他就會被這一件事情所轉。但是假如他的內心是空的話,當他聽到「你們這些人」,他內心沒有感覺到是我、有我,對這一句話沒有產生我執,這一句話就不會影嚮他,就不會使他煩惱。
所以最後的這個空,空掉自我,空掉煩惱,才是我們佛教真正追求的空。假如沒有到達空的境界,就沒有體驗到佛法的利益;假如我們體驗到沒有自我的境界,內心就是在安樂之中,就體驗到涅槃。所以這個空非常的重要,而且是非常實在的一種修行法門,是人人能修行的道。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好像這個房間,不是東西滿,就是沒有滿。這是一個真理,不管你相不相信,知不知道,它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