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品嘗入定的甜頭

人思維的惰性太強太強,生生世世的業障、惰性、習性難以把控。為了克服「隨照失宗」的弊端,就需要一段時間來養定。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靜氣,心裡火爆爆、亂哄哄的,怎樣學法?有些人思維太強烈了,見解太多了,佛法見地太豐富了,總會找些文過飾非的理由遮掩自己的錯誤。說白了,這些都是因為自己的定力不夠。所以,應該在學修的時候老老實實地養靜氣,習定力。定力本身是見地上的護持,如果沒有如實的見地,就不會有如實的定力。

說得更直白一些,定力就是定見。比如說,我承認這個事情,相信這個事情,隨便別人怎麼說,我都不移不動。別人說吃了狗屎能成仙,我想誰都不會動心,因為我們對狗屎是個甚麼東西,有自己的定見。還有「水中月,鏡中花」,電視裡出現一個大美女,誰都不會癡心地把手伸到電視裡去牽美人的手,沒人打這樣的妄想。所以,養定並不是一件複雜、難以做到的事情,不是非要你坐在蒲團上眼觀鼻、鼻觀心。養定,實際上是人們正確知見的一種確定,有了這個定,心裡就不會去亂想,在一定的因緣內,就可安住下來,心思就會平靜下來。

佛都說了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想那麼多幹甚麼?為甚麼不老老實實地坐在這裡,不讓亂七八糟的事情牽著鼻子走呢?人往往是這樣,今天一個道理,明天一個問題,念頭不斷。其實佛說得很清楚嘛,一切念頭都是夢幻泡影,生生滅滅地不用去管它。久而久之習慣了,蹦蹦跳跳的念頭對你就沒有多大誘惑力,你就不會再貪著它,心也就平靜下來了。一平靜下來,就很容易進入定境。

定境並不是昏沉的,也不是百不思百不想,它是清清明明的,就像這個房間裡沒有燈,我們馬上點盞燈,光明就出來了。用佛教的話來說即是:寂而照,照而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盞燈它不會、也不可能自吹自擂說:「今天我大放光明了!」它只是照,而且照到美的,美的就現前;照到醜的,醜的就現前,然而它卻不會因為美醜而動心。太陽出來照在孔雀身上,它不會因為孔雀美麗而多照它一會兒,也不會因為看見蜈蚣醜陋,就幹脆不照它了。

我們在進入一種定境的時候,頭腦中並不是說沒有念頭,說不定念頭更多更熱鬧。只不過,來來去去的念頭與你不相幹。你能做到好念頭來了不起歡喜心,壞念頭來了不起恐懼心,任它自生自滅,來來去去,總之不動心就是了。如此這般一番,你便會慢慢地品嘗到入定的甜頭,體會到了那種身心的歡悅。你才真正知道甚麼是夢幻泡影、甚麼是根塵、甚麼是空有,你才會產生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感受。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不會「隨照失宗」。

在這個基礎上,把念頭再向上一提,就會破參。但這還不等於見到本來面目,見到真如自性。只不過這個時候你已經有本錢了,可以繼續參了,直到把我們的「历历孤明」參破參透。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