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日常生活中

所謂「佛法生活化」或「生活佛法化」,應該怎麼做呢?繼程法師在《禪門過關》一書中提到,我們要把佛法注入到生活裡面,提昇生活品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應用所修過的禪觀方法來觀照,就是要把工夫跟生活連貫起來。例如腿痛的時候,去觀腿痛是觸,不是苦,是一種方法;平常生活緊張時數一下呼吸,紓解一下生活的壓力。

■ 釋繼程

平常心是道
有些人說要把佛法生活化,要把佛法應用到生活裡面去,實際上,這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層次是把佛法世俗化或淺化,把「世間悉檀」的方便看成是深入或究竟的佛法,或光說不練,因此學佛前和後的生活沒適當的調整,還美其名為佛法生活化,如此方式的平常心自然是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也不是禪所說的「平常心是道」。

我們的確要使佛法生活化,或者是我們的生活佛法化,那是很重要的。我們是要用佛法來提昇生活的品質,也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注入佛法;注入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有所提昇,持續地提昇或改善,就會成為我們日常的生活。這樣佛法的生活化才是真正的生活化,才是「平常心是道」,是以道來使得這個「道」平常化。道成為平常化的時候,道的境界還是在的。它的品質還在,只是平常化了以後,在我們平常生活裡面它就顯現出來。

生活素質與禪觀
這跟我們的修行有關係,如果我們不能提昇生活的品質,把佛法注入到生活裡面,去改善它的品質,修禪觀,要以什麼為基礎呢?禪觀有一部分的方法,一定要專修。有些人要把禪生活化,只是耍耍口頭禪,以為這樣就是了。禪的境界到最後一定是要慢慢地把它注入生活之中,一注入到生活,就是在提昇我們的生活品質,修養、人品一定提昇。但是,過程一定要有一段時間必須下工夫專修,甚至生活方式都要與人隔絕,孤立地用功。

古代禪師都有幾十年的禪修工夫,並非我們想像的,因為看到的都是公案,禪宗的典籍很少教我們怎麼修的,都是把他們悟後的境界告訴我們。所以,看到禪師在鋤瓦片敲擊到竹子也開悟的情形。但我們可知道他們下了多少年的工夫?那種力量凝聚到某個程度,才可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但是我們往往都只是看他們修行的成果,而沒有看到修持的過程。禪宗的公案幾乎都是這種現象,很少提到修持的過程。除非了解這位禪師的生平,才能看到他禪修的歷程。有些禪師精進到甚至把腳都弄斷了,有些則經歷過很多很危險的過程;有些甚至打坐時怕自己昏沉,把自己放到山上去。工夫都是熬出來的。我們說禪生活化,佛法也生活化,一坐在那邊就開悟了,那就差太遠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佛法的內容注入生活裡面,去改善生活品質,以便在專修禪觀時,培養出良好的基礎或習慣。

我們常常覺得古代的人修行比較容易成功,那是由於古代的生活,尤其是古代的出家人生活,跟現在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很不一樣。現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多,精神壓力大,在這麼緊的生活下,修行時,往往會拉得更緊。所以,必須要先花時間放鬆,身心放鬆了,才能好好禪修。

以前的人生活都是比較單純,所處的大環境讓人可以處於放鬆的狀態,因此在修行的時候,就不會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假如生活在很緊張、很匆忙的狀態,也可以用禪修來對治它,就是每天禪坐半小時或幾十分鐘,就能把全身放鬆,把一天的壓力紓解掉。不過,經常處在精神緊張的人要進入比較密集的禪修,是非常不容易用上方法和工夫。

生活與修行
因此,工夫用不上去,跟平常生活的狀態有關。所以,我們的生活習慣、整個生活的大環境,還有對得失、成敗的觀念強不強,都會影響修行。得失心強的人,對自己做事情的成敗執著很深,對於得到的會很執著,一旦失去的會很難過,在得失之間,情緒就容易受波動,情緒起伏大,就會影響修行的得力與否。假如生活方式、精神狀態,還有得失心等都比較適中、平穩的話,要修行就會比較容易、比較能順著修行的這條路進去。

所以,我們要把佛法注入到生活裡面,去提昇生活品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應用所修過的禪觀方法來觀照。如果腿痛的時候,去觀腿痛是觸,不是苦,這也是一種方法。平常生活緊張的時候也可以數一下呼吸,紓解一下生活的壓力。就是要把工夫跟生活連貫起來,不是把佛法俗化,降低程度來遷就我們的生活,而是用佛法來提昇生活的品質,那才能跟更深、更專門的禪觀法門相應。所以,日常的生活、日常的觀照都很重要。這個部分做得好、基礎穩,進到禪堂就不是很困難的事,心就很快收攝了。(本文摘錄自《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第三講「生活與修行」)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