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堪稱民國第一奇女子,其一生頗為傳奇:身為紅粉,而有巾幗女豪之譽,一生傷懷國是,關懷民瘼,同情弱小,又倡導佛學,力主護生。她不僅是「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詩人、政論家、社會活動家、資本家,還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時人寫詩贊曰:「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
鳳毛麟角之才女
呂碧城,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後改為聖因,晚年號寶蓮居士。安徽旌德縣人,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父親呂鳳岐乃光緒三年丁醜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玉牒纂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卷。詩書自可育人。書香之家的燻陶,使呂碧城聰穎而早慧:「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
呂碧城不僅是大才女,而且是大美人。從時人贈她的「天然眉目含英氣,到處湖山養性靈」以及「冰雪聰明芙蓉色」等詩句裡,我們也可看出她的美貌來。今傳有其照片多幀,著裝為歐式衣裙、胸繡孔雀翎、頭戴翠羽,風姿綽約,娟秀嫵媚,美麗可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蘇雪林曾譽其為「美豔有如仙子」。
《大公報》主筆
呂碧城9歲時便與同邑一汪姓鄉紳之子訂婚。13歲那年,她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故,父親病逝,因無子嗣,全部家產被族人霸占,並唆使匪徒將母親嚴氏強行幽禁。小小的呂碧城挑起重擔,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寫信,四處求人告援。官員們不敢怠慢,囚禁多時的母親得以脫險。
但呂碧城「夫家」卻起了戒心:她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能量,這樣的媳婦日後過了門恐怕難以管教,於是提出退婚。呂家自此劫難後門衰祚薄,孤兒寡母,勢單力薄。那時女子訂婚身不由己,而被退婚則視為奇恥大辱。這段痛苦的經历,在碧城幼小的心裡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烙印,成為她終生難以撫平的創傷。
連遭失夫與女兒被退婚的雙重打擊後,呂碧城的母親便帶著4個尚未成年的女兒,投奔於塘沽任鹽課司大使(鹽場總管,八品官,不是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20歲的呂碧城於1903年有意到天津「探訪女學」。
外甥女要入新學,遭到守舊的舅父的嚴詞罵阻,說女孩家應在家中「恪守婦道」,引起呂碧城的極大激憤,她第二天便逃出了家門,踏上開往天津的火車。她身無分文,就連行裝也沒來得及收拾。舉目無親的呂碧城在火車上遇上一位好心人——天津佛照旅館的老板娘。當她了解到呂碧城的情況後,便將她帶到自己的家中住了下來。
由於呂碧城沒有經濟來源,生活一時陷入困境,便四處轉悠。她無意中得知舅父署中祕書方君的夫人住在天津濱江道的大公報報社,就給她寫了一封信,述說自己的經历和來津的種種情況,情真意切地尋求援助。也許是命運的眷顧,呂碧城時來運轉,這封信恰巧被《大公報》總經理兼總編輯英斂之看到了,惜才愛才的英斂之親自前往方夫人的家中探訪,相見之下對呂碧城的膽識甚為贊賞,並當即決定邀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讓她搬到報館居住。呂碧城因禍得福,到天津「新學」沒有上成,卻自此成為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並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才女呂碧城到《大公報》僅僅數月,所發表的格律嚴謹、文採斐然的詩詞就頗受前輩們的贊許。
1904年至1908年,呂碧城成為《大公報》的主筆,她的錦繡文章頻頻面世。她的兩個姐姐呂惠如、呂美蓀和她一樣,均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大公報》編輯出版了《呂氏姊妹詩詞集》,並發表評論,稱她們是「碩果辰星」式的人物。
社交場上的明星
其時,各種聚會上常常會出現呂碧城的麗影芳蹤,一時成為京津地區的一道奇特景觀,人們對這個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當時各界名流紛紛追捧呂碧城,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李經羲等,正如內廷祕史繆珊如有詩贊說:「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啓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用呂碧城自己的話說:「由是京津聞名來訪者踵相接,與督署諸幕僚詩詞唱和無虛日。」
倡導女權的教育家
做《大公報》主筆期間,呂碧城借助這一輿論陣地,積極為她的興女權、倡導婦女解放等主張發表了大量詩文。作為婦女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她認為,要想實現女性的真正獨立,必須「啓發民智」,極大提高女性人群的思想文化素質。因此,興辦新式女學成為她實踐自己理想的奮鬥目標。於是,呂碧城發表了多篇言論,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學正式成立並開學,呂碧城出任總教習(教務長),傅增湘為監督(校長)。兩年後添設師範科,更名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時年23歲的呂碧城升任監督(校長)。這樣年輕的女校長,當時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在這方校園的淨土上,呂碧城為推廣新式女子教育不遺餘力。她一幹就是七八年,既負責行政又親自任課,把中國的傳統美德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國學與西方的自然科學結合起來,使北洋女子學府成為中國現代女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許多在此學習的女生後來都成為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藝術家,如鄧穎超、劉清揚、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曾是袁世凱敬重的家庭教師)等,她們都曾親聆過呂碧城授課。在沉寂的中國大地上,呂碧城為女性的整體覺醒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呂碧城影嚮下,呂氏姐妹皆從事女子教育,並成就斐然。大姐呂惠如擔任南京兩江女子師範學校校長,二姐呂美蓀擔任奉天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妹妹呂坤秀在廈門女子師範學校任教員,亦成為著名詩人和教育家。「旌德一門四才女」一說成為當時廣為傳贊的美談,為時人所稱羨。
民國成立後,呂碧城進入新華宮擔任大總統的公府機要祕書。後辭職,攜母移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1918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文學與美術,兼上海《時報》特約記者,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中國人與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後學成歸國。1926年,呂碧城再度只身出國,漫游歐美,此次走的時間更長,達7年之久。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游錄》(又名《鴻雪因緣》),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和上海《半月》雜志。
呂碧城終身未婚,後逐漸開始對宗教發生興趣。民國初年,呂碧城在北京見過天臺宗高僧諦閑,若有所悟。不過呂碧城真正開始信佛,根據她自己的記敘,是在1929年前後。當時呂碧城旅居英國倫敦,友人孫夫人偶然在街頭「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及聶雲臺君之佛學小冊」,孫夫人對此不屑一顧:「當今時代,誰還要信這東西!」但呂碧城立刻說:「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師之教,每晨持誦彌尊聖號十聲,即所謂十念法。此為學佛之始。」
呂碧城信佛後,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而且大力宣傳動物保護。1929年,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硝煙比中國更濃。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先是住在香港山光道自購的一所房子中,後搬入東蓮覺苑,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海。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