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贏得他人的認可和稱贊,我們失去了甚麼?
我們爲了別人的喜好,或者追求世界普遍認可的東西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出海打撈烏賊的船到了晚上會把燈打開,吸引烏賊。深海中的烏賊分不清是自然光還是人工光,自投羅網被抓上漁船。其實有時候人跟烏賊一樣,分不清是拯救自己的還是殺害自己的,只顧著奔向那個心里認定的事物,那可能是流行的衣服和鞋、最新的電子產品、高檔汽車,抑或是別人羨慕的職位、經濟能力。
人一旦被迷惑,就會爲了得到而奮不顧身。況且社會風氣也在強化個人欲望,宣揚的不是讓人們買自己沒有的、需要的東西,而是炮制出欲望讓人們消費。比如放著好好的行動電話不用,換成最新款;戶外用品已經堆滿了儲物間,還要花高價錢去買新裝備;人們寧可借錢也要買名牌。
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在自己的著作《富裕社會》(The AffluentSociety)一書中,將資本主義制造的欲望描述爲「系統完美地教人們如何消費更顯檔次,而這鮮見於任何宗教、政治、道德活動中」。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欲望太過深刻,就好像是我們自己原本就希望如此。雅各·拉岡曾說:「現在你想得到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嗎?」我們大部分的欲望不是自己真正的欲望,而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
回頭想想,我們一直被訓練成爲「看上去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我們更在意別人的認可和掌聲,而不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小的時候爲了媽媽的表揚努力學習,後來爲了得到朋友的認可,答應他們的請求。就連我們希望進入知名學校、大型企業的驅動力中,也少不了借此得到別人的羨慕眼光的貪心。
實際上確實沒有甚麼比獲得表揚和認可更讓人感覺幸福的了。甚至有人說稱贊都可以讓海豚跳舞。所以人們自然會追求獲得更多的認可和稱贊。但問題是人們往往不去思考自己到底喜歡甚麼、真正想得到的是甚麼、擅長甚麼,而是按社會的期待,努力讓自己符合贊詞的表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羨慕的「我」,卻不知不覺中迷失了自己真實的樣子。
爲了到生命的最後能夠少一點遺憾
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女主角瑪蒂爾德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還有幾分姿色。因爲嫁給了一個小公務員,無法擺脫貧困的窘境,她對自己的處境很不滿意。一天,她丈夫收到長官的請柬,去參加一個派對。雖然瑪蒂爾德對能夠接觸上層社會感到興奮,但是她很發愁自己沒有像樣的衣服和首飾。後來她去找嫁給富商的同學福蕾斯太太,借了一條昂貴的鑽石項鏈。派對上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瑪蒂爾德身上,她感到極大的滿足。但是回家的路上她不小心弄丟了項鏈。她不敢向朋友說明真相,就借錢買了一條一樣的項鏈。之後爲了還債,整整辛苦工作了10年。在日複一日的辛苦勞動中她不再那麽美麗了。
某個周日的午後,瑪蒂爾德在街上遇到了老朋友福蕾斯太太,對方依然年輕漂亮,聊天時瑪蒂爾德向對方說了項鏈的細節,到現在剛剛把債務還清。福蕾斯太太的話讓瑪蒂爾德大吃一驚:「啊!太不幸了瑪蒂爾德,我借給你的項鏈不是鑽石的,也就值400法郎。」
誰該補償瑪蒂爾德失去的10年?爲了一條假的項鏈瑪蒂爾德耗費了10年的大好時光,瑪蒂爾德讓我想到那些爲了滿足別人的欲望犧牲真實的自己的人。這不是說按照父母或周圍的人認可的標準來生活就一定是壞事,只是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生活,以後後悔了,又有誰能補償自己失去的日子呢?就像瑪蒂爾德爲了賠償一條假項鏈辛苦勞作的10年沒有人能補償一樣。
想讓自己沒有遺憾、不後悔,就要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想得到甚麼。如果熟悉了別人的欲望並將其投射到自己身上,就要思考爲甚麼會這樣。精神分析專家溫尼考特將一個人的面貌分爲真實的自己和虛假的自己兩種。幼兒時從媽媽那里獲得過共鳴的愛,孩子就會肯定自己,發展真實的自己。如果沒有這樣,孩子就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只是順從媽媽的情感,並且形成習慣。這時孩子形成的是虛假的自我。如果人生的中心是真實的自我,就會朝著自己真心希望的方向設計人生。如果人生的中心是虛假的自我,別人的期待、義務就會占據人生的中心。
真實的自己包含了固有的感情、個性、創作性等。說起把真實的自己發揮到極致的人,喬布斯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跟隨自己的想法,中途退學,失敗了幾次,但始終專註於自己的真心想做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中說道:「不要爲過別人那樣的生活耗費自己的時間。不要試圖實現別人設定的目標,那是陷阱,不要讓別人的見解淹沒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勇氣跟著自己的心和直覺走。」
老人們常說: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需要閉上眼睛捂住鼻子。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護自己的那一部分。但現在是一個要打開所有感官去生活的社會,因此很容易將世界的期望當成自己的期望。所以不要放棄對「我」的思考,世界上再沒有甚麼比對自己的心、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想法更值得傾註心血的了。無論風怎麽吹,都堅定地跟隨自己的內心走自己的道路。
不要爲了達成周圍人的期望,過於勉強自己,浪費自己的寶貴人生。盡管可能會聽到別人的埋怨,但他們不能代替你生活。所以不要在意別人說甚麼,只管跟著自己的內心走就好了。
版權說明: 作者韓星姬,摘自《最美的人生剛剛開始》,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