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人身和財富,你沒有主權

以我自己一生的經历來體會,單在錢財方面來說,有過極大艱難困苦的經驗,身無分文求一飯而不可得的遭遇;也有撒手千金,不知財之所從來的境界。有「臆無不中」,經商得利的時日;也有一夜之間,全軍覆沒,依然兩手空空,身無長物的打擊。所以我常說笑,你們的經濟學,是從課本上學來的,我是從經驗上得來的。只有成功的經驗,還只算一半,要有失敗的經驗,才算滿分。世界上最困難的是一塊錢,古人所說「一錢逼死英雄漢」,那是事實。有了資本,以後賺錢,那是一半靠聰明,一半靠運氣。只有從勤勞節儉得來的,才是根基踏實。賺錢發財很難,但有了錢財以後,用錢更難。用得其時、用得其分、用得其當,並不容易。而且必須要知道財富是不屬於你的,是屬於整個社會人類的。你縱使有了財富,那也只是有了一時的使用權而已。它畢竟非你之所有,只是屬於你一時所支配。——《原本大學微言》

不但天地萬物都屬於外物,就是我們所認爲是我現在生命的人身,也同樣是外物,但有使用權,並沒有永久擁爲已有的主權。例如我們從古以來,就有一句很漂亮的哲學性口頭語:「身外之物,並不在乎!」其實,大家忘了這個偶然暫時占有的人身,也只是「心外之物」,你更無法永遠據爲自己有呢!所以當你現在擁有此身,就要好好的「誠意、正心」去使用它,爲己爲人,做一番自利利他「明德」的功德。這才是「物格而後知至」的「明明德」之學。

那麽,此身如何去修呢?我們既已知道了身亦是物,但這個現在已經是我所依的身子,雖然和我好像是分不開彼此的一體。事實上,我的「能知」之性,並非屬於這個身體。只是在此身內外任何一部分,都共同依存有「能知」之性所分化的「所知」和感覺的作用而已。不過,在普通一般人,沒有經過「知止而後有定」,進而達到「靜、安、慮、得」的學養境界,就不會了解「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層次。因此,平常都由「所知」的分別思維作用,被身體生理的「感觸」所左右,隨時隨地落在「感覺」所起的情緒之中。即傳統文化所渭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作用上打轉。到了漢、魏以後,佛學東來,又加上由「色、聲、香、味、觸、法」所起的六欲作用。所以在唐、末以後,統名叫做七情六欲,它左右了人的一生。

那麽,在這個人身生命中,當他和「身外之物」的物質世界各種環境接觸,以及和人事的互相交觸感受的時候,便隨時引發了喜、怒、哀、樂等情緒。其中的關鍵作用,那便是上古儒道本不分家所說的「炁」(氣)。所以從曾子以後,由子思再傳的弟子孟子手里,就極力主張「養氣」之說。孟子所謂「志者,氣之帥也」,便是說明「所知性」所形成的意志,可以作爲主導情緒統帥的功用。如果能夠把義氣「直養而無害」,可以充塞於天地之間,變成「浩然正氣」。但也須要有一步一步的實證程序,並非徒托空言就可做到。這在《孟子 盡心篇》里,已經有比較具體的說明,姑且不加詳說。——《原本大學微言》

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只有使用權。今天我們還活著,所以這個身體屬於我所有,就是我有使用權。等到有一天它罷工了,不願意再勞動了,我們就沒有辦法指揮它,因爲它畢竟不是我的所有,死了也帶不走。活著時它是它,我是我,也是兩回事。我們現在的有,認識到生命「有之以爲用」,就要把握現時的作用,不要認爲沒有生命就感到可憐就哭了。不要哭,「無之以爲利」,愈空愈好,空了有大利,真到了空的境界就另外產生了新的東西。——《我說參同契》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