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關於齊天大聖上不上春晚這件事,可是鬧的沸沸揚揚。大聖是我們這幾代人心裡永恆的經典,它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裡,降妖除魔半刻不得停歇。在佛經裡,常將猿猴比喻人的攀緣心,古人呢,也常用心猿意馬來形容人心的馳逐不定。心猿,指的就是人心散亂如猿猴,在林木之間來回,片刻無法靜止。
甚麼是攀緣心
攀緣心,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無休無止
首先,攀緣,梵語a^lambana,指的是攀取緣慮。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
其次,其實我們凡夫的心識比猿猴跳躍、攀緣得還厲害。猿猴雖然擅於攀緣,但它攀緣的頻率一分鐘也就那麼幾次。而我們的心識由於沒有外在身體的負擔,所以在打妄想的時候,一分鐘裡可以發生非常多次的攀緣,這個也抓,那個也要,人生都是在攀緣中過日子,臨終才知是場空。古往今來許多經論中都有提到: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幹種法,制禦其心,乃可調伏。」——《維摩經•香積佛品》
「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
「心如猿猴,游五欲樹」。——《心地觀經》卷八
「六識之心,隨根雖別,體性是一,往來彼此,如一猿猴。」——《大乘義章》卷二十六
「經雲:『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道綽大師《安樂集》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些「違緣」,比如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尤其在自己「沒錯」的情況下,這個心啊,就是一會兒委屈,一會兒懊惱,一會兒喪氣,一會兒又傲慢等等,總之這個心就不能控制了。類似的事情很多,幾乎時刻陪伴著我們,讓我們煩惱不已,而作為佛弟子,我們的修行更要與生活結合起來,修行不在生活之外,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降服心猿?不讓自己心如猿猴呢?
如何對治攀緣心
《楞嚴經》中有曰:「諸眾生以攀緣心為自性者。」「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有攀緣,就有執著分別,就不符合法界的真相,凡夫就會受苦。既然我們都希望離苦得樂,那麼必須去除這個攀緣心。對治攀緣心是理,菩提心是事,凡夫從事上下手比較容易些。菩提心若要培養起來,有三個條件:
第一,要遣除違緣,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障;第二,要多多創造順緣,盡量地積累資糧;第三, 一心一意祈禱諸佛菩薩和根本上師。
那麼有人問了,以上三個竅訣我道理都懂,但是一碰到對境就用不上,煩惱心就撲面而來怎麼辦呢?
《父子相會經》中說:「世尊有三摩地名於諸法安樂行。若誰證得彼三摩地,彼菩薩緣一切法唯受樂受,不受苦受」。首先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然後要持久串習,到一定程度後,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不會再讓我們生起苦受,而是讓我們得到安樂。
現在的社會,形形色色的外境讓我們眼花繚亂,心動蕩不安,我們確實在努力對治著,然而無論我們如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相信」自己多麼多麼地在努力,實際上我們的認真程度還是不夠,我們要仔細觀察、仔細觀察、再仔細觀察(重要的話說三遍!)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逃避煩惱,不願安忍的念頭。所以真心假不了,假心真不了,早晚來找你麻煩,該補的功課就必須補,逃無可逃。
因此不要放過自己的任何不自在,那就是攀緣心,老老實實按照三個竅訣去修。如果我們不主動串習,面對小小的苦惱都不能忍受,不去對治,將來遇到大的違緣苦痛,又怎麼應付的過來呢?正如最近大聖很紅的廣告語所言:苦練七十二變,方能笑對八十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