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即是痛苦

問一個佛教徒「什麼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問題暗喻在某一個地方,也許在一個洞穴之中或者在一個山巔之上,存在著一個究竟的目的。彷彿我們可以透過追隨聖者、閲讀書籍以及熟悉祕教修行,來解開這個祕密。如果這問題是假設在億萬年以前,有某個人或神設計了一個人生目的的圖表,那麼它就是一個有神論的觀點。佛教徒不相信有一個全能的創造者,而且他們不認為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要被決定和定義。

對佛教徒比較適當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就我們對無常的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非常明顯: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生命是無常的。它是隨時變化、短暫無常經驗的集合。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形式存在,但其共通點是沒有任何一個生命希望受苦。我們都想要快樂,無論是總統、億萬富豪,或是辛勤工作的螞蟻、蜜蜂、蝦子和蝴蝶,大家都想要快樂。

當然,在這些生命形態之中,痛苦和快樂的定義有極大的區別,即使在範圍相對較小的人道之中,也是如此。對某些人痛苦的定義,是其他人快樂的定義,反之亦然。對某些人而言,只要能夠生存下去便是快樂,對另外的人而言,擁有七百雙鞋子是快樂。即使在個人身上,痛苦和快樂的定義也時有變動。對許多人而言,不斷調適於這些無盡而又經常變化的快樂定義,即是「人生的目的」。我們人類在追求快樂、止息痛苦上,用盡了無數的方法和工具,遠超過用在任何其他嗜好和職業上的。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但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準則。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

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無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生起於自私,也就是説,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他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或植入。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因此悉達多發現了他的解決方法——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