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無所畏」

常有人說到「大無畏」的精神,佛曰:把生死置之度外謂之「大無畏」。大無畏精神的確能夠體現英雄氣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是不能無所畏懼的。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這樣解釋孔子的一句話。「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南先生說這裡所謂的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孔子教我們要尋求畏懼,「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但有宗教哲學;「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一定指高官權貴,只有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懼之心,才能有所成就;「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都是讀聖人之言,怕違背了聖人的教誨。

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當一個人到了一種沒有甚麼可以約束自己的時候,就很容易失敗了。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業要招聘一個重要職位,應徵之人非常多,該企業讓每個人都仔細填寫了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欄為信仰,其實這一項是該公司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

這家企業第一輪篩選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欄明確標註著「我信仰自己」和「絕無」的應聘者。許多人感覺不公平,企業的總經理說:「當一個人信仰自己,或者堅信自己沒有任何信仰時,表明此人對人生、對生活缺乏應有的畏懼之心。這種『無畏』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場中無法自拔。即便他寫上一個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還有其他的行為準則在約束他,如果完全沒有,那麼這種人不是我們想要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寺院中都有不可違背的清規戒律,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些和尚屢屢犯戒。這天,剛剛做完日常佛事,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方丈守心法師揚手碰落了供臺上的一個瓷瓶,摔了個粉碎。眾弟子一下愣在那裡,不知方丈的這一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所致。守心法師見學僧都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杯泥土,不知經历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煆燒,才超脫成珍貴的瓷瓶,被我們擺上了神聖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聖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可是,揚手之間,它就墜落於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斂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個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與瓷瓶無異!」僧侶們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當心中有所畏懼的時候,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會從內心規範、克制自己的行為舉止。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聽聖人之言,一個如此無知無畏的人不論在何種游戲中,都是最容易犯規出局的。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總得有所敬畏,那種對任何事物、任何規則都「無知無畏」乃至「大無畏」的固執心態,是十分可怕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