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编者按:《明心》杂志系列,汇集大德禅师日常开示的精华语录。文字生动,禅机活泼,不二直指,明心见性。菩提一叶陆续连载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佛教,有自身的分科判教的方式。或许,在(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自己创立这个分科判教体系的时候,西方的经院哲学(科学)体系尚在中世纪黑暗年代的襁褓孕育之中。

原始佛教灭苦体系:
四圣谛,核心是苦集灭道。
现代思维理解方式。集苦道灭。(色受想行识五蕴)集和起来为因(动机、力量、行为),生命状态的逼迫不自在为果(感受和现象,被研究被体验)。八圣道(正――见、思维、语、业、命、精进、念、定)为修证实践体验方法为因(动机、力量、行为),烦恼已息,寂灭灭已为果(自证法,非亲身体验无法分享的个体直接经验)。
整个灭苦体系依赖的生命认知体系是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从原初的光明走向轮转的现象界体系,是十二因缘顺转。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意思是:缘,引发,推动。
从轮转的轮回现象界体系反方向逆行的实践体系是十二因缘逆转。
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从个体实践的检验体系来检验实证是否真正存在的体系是:
老病死忧悲苦恼灭=生灭=有灭=取灭=爱灭=受灭=触灭=六入灭=名色灭=识灭=行灭=无明灭。
无明灭,则一切烦恼的觉受灭。觉受灭,但是不一定生命的现象灭。这是整个小乘和大乘的分水岭。
小乘认为:阿罗汉,烦恼已灭,所以承载烦恼的生命体也灭。标准化的答案是: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长揖世间。
因此,原始经典中,阿罗汉离开这个世界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灰身灭智。
大乘认为:烦恼已灭,承载烦恼的生命体不必灭,还有更多的游戏好玩。而要玩的开心,就得具备玩的资格和能力。
所以一切大乘最后的检验结果:一切菩萨智证游戏神通三昧。没有这个本领,还是不要玩的好:因为轮回路险,道业难成,染缘易就。
大乘的理论依据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具佛性,真如本具,自性本有,非创造者奖励,非惩罚者可剥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解脱本在,束缚本幻,生死假有,放下即是)。
大乘的核心方法是:六度。
六种向内解决自己烦恼的根本法门: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四种向外的度人的法门:
愿,力,智,方便。
但这一切都不能离开一点:
认知模式的革命
离不开二元对立认知模式,根本无法体验能所双亡是何所指。
改变不了二元对立认知思维,也可以说,根本无法契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的不二圆融境界。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