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時候,我們會透過他人的行為來判斷他的動機,這是因為我們很難了解對方的真實動機,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行為。行為是我們判斷他人的唯一依據。但類似的判斷非常容易出錯。
中國历史上有個投降元朝的宋朝官員,如果你只看他的行為,你可能會非常不齒,按照中國傳統觀點,我們有義務對投降的人表達鄙視。但事實上,這個投降者利用他和蒙古皇帝的親密關系多次阻止了蒙古皇帝針對漢人的屠殺計劃。如果他的動機是為了保護更多的漢人,我認為他的投降行為是菩薩行。他犧牲了很多深受傳統影嚮的中國人無法也不願犧牲的東西——名聲。依照中國儒家傳統,名聲被視為是比生命更需要珍惜的東西。很多人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遠犧牲名聲。但對於大乘佛教徒來說,在特殊的時候,這些都不是很重要。
如果你看到某人在餐廳使用便攜筷子,你會如何?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如果你恰好了解使用一次性筷子對於保護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的深層次意義並且自己也在使用,那麼你很可能認為對方也是出於這種動機和發心。但真實情況卻未必如此。
我曾經遇到過同樣使用便攜筷子的人,當他從包裡取出便攜筷子的時候我也產生了同樣的誤判,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他使用便攜筷子並非如我所認為的那樣是出於環保目的,因為他同時也使用便攜勺子。對於出於環保目的的人,使用便攜筷子即可達到目的。因為我們使用便攜筷子的唯一目的就是減少對森林的砍伐,從而間接阻礙全球變暖。後來的交流更印證了我的判斷,他不是為了環保而使用。他只是是為了自身的環保,也就是說,他們覺得無論是一次性筷子還是飯店所提供的消毒筷子都無法令他們感覺放心。他們覺得只有自己帶筷子才最放心。
同樣的行為,因為動機的不同,所產生的功德也不同。前者功德無量,而後者,毫無功德,而且會加重你的自私。所以如果我們只看表象,就會產生誤判。前者是出於自私的目的,而後者也是一種自私,不過這種自私好於前者的自私。因為這是為了更多生命的利益。所以更值得贊嘆。
因此,僅僅從行為你無法判斷別人。你必須了解對方的動機,我知道有的時候佛教徒被認為是素食者和環保主義者,我遇到一個環保主義者看到佛教徒穿皮鞋,他為此深感不解。我向他解釋說,有些佛教徒穿皮制品是為了利益那些眾生(當然不是所有佛教徒都出於這種目的,有的初級佛教徒並不很了解皮鞋和殺戮的關系),他們會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那些動物,這對它們來說非常有好處。如果一雙皮鞋穿在一個普通人的腳上,恐怕對雙方都沒有甚麼利益(穿鞋者和被穿者),但是如果穿在一個成就者的腳上,那麼對那個不幸的動物非常有幫助。即使你不是一個成就者,你也可以通過修法回向給那個動物,也會有很好的利益。無論如何,菩薩不應該拒絕任何可以利益眾生的機會。
如果你以前習慣於從行為來判斷動機,那麼你不應該允許自己繼續這麼做。表面的善行未必是真正的善行,表面的惡行也未必是真正的惡行。
在以前,馬爾巴對米勒日巴的行為,如果你只是從行為來判斷,那麼你很可能得出馬爾巴是虐待狂的結論,他居然要求徒弟背石頭上山給他蓋房子,蓋好了之後驗收又不滿意,要求拆了重蓋,他要求米勒日巴「把每一塊石頭放回你當初找到它們的地方」。這樣反複折騰。米勒日巴已經皮開肉綻。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真實動機,了解他為甚麼要這麼做。你就會知道他這麼做只是希望米勒日巴盡快消除業障,這種方式是最好最快的,雖然看上去有點殘忍。但對於殺了人亡命天涯的米勒日巴來說,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方法。
佛教徒不應該以行為來判斷對方,尤其是在大乘。如果你不是非常了解對方的動機(對凡夫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那麼最好不要隨便開口,佛陀說過:只有如我一般的人才能真正了知一個人的境界。
如果你不知道一個人是怎麼想,就不知道他為甚麼要這麼做。如果你不知道他為甚麼要這麼做,你就會以常理猜測,這很危險,因為有的菩薩不會按常理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