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沒有傳播到西藏之前,位於喜瑪拉雅山麓的西藏地區,民眾信奉原始的「苯波教」。「苯波教」可分為兩派:黑苯波教(早期的舊派,已在西藏匿跡)和白苯波教(新改革派)。白笨波教大量的吸收了佛教的要素和架構後,卻自西元十世紀始萌芽並一直發展至今。
松贊幹布王和文成公主公元七世紀中葉,吐蕃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幹布 (King Songtsen Gampo) 統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起吐蕃王朝。 松贊幹布王在位期開,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先後嫁給他。這兩位公主都信奉佛教,她們入藏時,帶去了佛教的經典、佛像以及其他法物。松贊幹布在她們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後來在拉薩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創立了文字。。由於王室信佛,佛教的偶像崇拜和神權觀念在吐蕃獲得初步流傳。
早期發展
但從三十三世藏王到三十五世期間,佛法弘揚並無大作為。
到了三十七世藏王德祖贊(King Trisong Detsen)在位時,朝臣信佛謗佛的衝突爭辯很厲害,而藏王力排眾議,先後派宰相等人前往尼泊爾迎請寂護 (Abbot Shantirakshita)和蓮華生(Padmasambhava)兩位大師協助藏王,把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並把佛經翻譯成藏文。
寂護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代表人物,當時其佛學難以對付笨教的挑戰。蓮華生是印度密教大師,他以密法與笨教巫師進行鬥爭,每戰勝一笨教巫師,即宣布笨教某神祇已被降服,並封其為佛教的護法神。他又吸取笨教的巫術、祭祀等基本儀式,以笨教的形式宣傳佛教的內容,成效顯著。
公元766年,藏王赤松德贊在西藏建成一座正規佛教寺院桑耶寺。該寺建成後,一批藏族青年正式剃度出家。至此,佛教在西藏已壓倒本教。由蓮華生所帶入的密法修習也已開始傳播。
桑耶寺「前弘期」的結束
藏王赤松德貞對藏傳佛教具有深遠的貢獻與影響。到了第四十一代藏王傑魯巴加時代,佛教在西藏蓬勃發展。藏王傑魯巴加(Relpachen) 對僧恭敬有加,同時欽定百姓七石供養一位僧人的制度。然而只知供僧,卻忽略人民重稅之困,致使百姓將民生日窘之疾苦,移恨於佛法,埋下日後毀佛之惡因。
第四十二代藏王朗達瑪即位後,大肆滅佛,禁譯佛典、拆毀寺院、破壞佛像、經典殺害僧侶,西藏佛教遂進入黑暗時期。它標志著西藏佛教「 前弘期」的結束。
「後弘期」的開端
到了十一世紀時,第五十代藏王拉拉瑪嘿西額,護佛心切,佛教在西藏開始復興是為「後弘期」的開端。
公元1042年,印度超岩寺首座阿底峽大師應邀進藏,弘揚佛法。他除了傳徒授法外,主要致力於調整西藏佛教內部關係,對西藏密教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西藏佛教經由阿底峽在十一世紀左右的整頓後,形成了新密續派,被稱為「覺沃噶丹巴」,「覺沃噶丹巴」的意思是依命令團結。它是第一個改革後的教派,以極嚴峻樸素為特色。
四大教派特質
噶瑪巴西佛教在西藏經多個世紀的發展後,經歷了「前弘期」及「後弘期」的時代,因傳承、典籍及講義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宗派,演變成四大教派,或四大傳承,成為西藏的主要佛教派別。每一傳承法都要由上師傳授給弟子。這些修習法稱為「八乘修法」,或「八修習傳承。」
所有西藏佛教派別和傳承,均能直接追溯自釋迦牟尼佛,而每一西藏佛教派別的創始人,都與印度的個別傳承有淵源。
寧瑪傳承 – 紅教
寧瑪派溯自烏金土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 、金剛薩埵 (Vajrasattva) 和烏地亞那的嘎惹多傑(GarabDorje of Uddiyana),而印度上師蓮花生大士則於公元八世紀到西藏創立了西藏佛教寧瑪傳承。
它是藏傳佛教各派中歷史最久遠的一派。「寧瑪」,意為「古」或「舊」。因為該派僧侶多戴紅帽,所以俗稱「紅教」或「紅帽派」。該派的特點是重密(教)輕顯(教),組織渙散,無正規的學經制度,教派和傳承也不統一。僧侶多從事生產,可以娶妻生子。在清初五世達喇嘛的支持下,寧瑪派一度達到極盛,並開始在前藏地區建立起較大規糢的寺院。
於寧瑪派中,有傳承之謂「伏藏」 (Terma) ,乃源自鄔金上師蓮華生大士。大士於藏後把種種共與不共教法,悉皆傳與藏王(赤松德贊)及其臣民 。為護持正法,利益未來。末法時代,他們把此等法寶結集及埋藏起來,作為 「意岩」及「土岩」。由諸殊勝化身於適時取出,以作為有情與正法之利樂生源。另於新舊密續傳承中,復有甚多著名之「口耳相傳」。
噶舉傳承 – 白教
噶舉派因重視密法的「口耳相傳」而得名,「噶舉」意為言傳。又因該派祖師馬爾巴大譯師和尊者密勒日巴多穿白色瑜伽行者的衣服,所以俗稱「白教」。
噶舉傳承的祖師,是大成就者印度瑜伽士帝洛。他是印度84位大成就者之一。他是透過修習釋迦牟尼佛傳授給他的最親近弟子的一些修法而證悟的,而這些教法於帝洛巴在世時亦一直被修習。噶舉傳承上師把他們的法教和實證代代相傳。
帝洛巴將法傳給印度大成就者那洛巴,那洛巴傳馬爾巴大譯師 (1012-1097),馬爾巴傳西藏最偉大的瑜伽士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傳岡波巴。 岡波巴曾是最知名的醫生。然後,他與當時最負盛名的師父 -噶丹巴格西學法,並且成為一位精通佛法的比丘。他極嚴格地遵守戒律,因而也成為所修教法的典範。
寂天菩薩這個時候,他聽到了密勒日巴的事蹟,於是發願不管任何代價,都要找到密勒日巴,向他學法,由於願力和努力,他做到了。就從他的時代起噶舉傳承成為正式的傳授,並以達波噶舉,或岡波巴的傳承聞名。他的事業是如此的廣闊以致許許多多傳承的分支出現,所以噶舉派主要有四大派和八小派。
薩迦傳承 – 花教
薩迦傳承是由西藏貴族 「昆氏」 家族建立與開展出來,昆氏家族在藏傳佛教歷史中最早可以追溯至藏王「赤松德贊」時,藏區第一批跟從自印度來西藏傳法的「寂護」出家的七覺士,七位舍美中「龍王護」就是昆族的,而後龍王護的弟弟傳下今日以昆族血脈為主的薩迦傳承,在昆恭卻嘉波(寶王)之前昆族全為寧瑪巴的弟子。
花教別名的由來是薩迦哦巴的哦旺秋登寺,外牆刷上「慈、智、力總集三大怙主」的代表白紅藍三色 (觀音、文殊、金剛手),所以又叫作「花教」。
西元1040年,阿底峽尊者進入西藏經過寺某地時,預言薩迦這地區會出現最偉大的三大怙主化身且都在藏區同一族姓中,即一位千手千眼觀音、七位文殊師利、一位金剛手,及後世無數文殊化身。 薩迦傳承的主要祖師是公元九世紀的印度大瑜伽士毘儒巴 (Virupa)。他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以神通著名。毘儒巴傳給嘎雅達拉(Gayadhara)到弟子卓彌大譯師釋迦智(Drokmi Lotsawa Shakya Yeshe)。卓彌大譯師再傳給弟子昆恭卻嘉波 (Khön Könchok Gyalpo)。
後者,在西藏倉 (Tsang) 地區建立了一座輝煌的大寺院 – 薩迦祖寺 (薩迦北寺)。由於這地區有很多灰色的泥土,「灰土」藏語即是薩迦,所以後來這一個佛法的傳承就叫作「薩迦巴」。
格魯傳承 – 黃教
格魯派的創始人是宗喀巴 (公元1357-1419年)本名羅桑紮巴,生於青海湟中。七歲出家,受沙彌戒,並從頓珠仁欽學習藏文和佛經,十年內在顯教經論和密教儀軌等方面打下堅實基礎。十七歲起入藏深造,在前後藏各地投師求法,廣泛學習西藏佛教顯密各派的教法,取得很高造詣,而且對因明、聲明、醫明等也頗有研究。廿七歲受比丘戒。
宗喀巴在西藏學習期間,逐步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體系。他以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為正宗,綜合西藏各教派流行的顯、密教法,在吸收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宗教改革」。
當時藏傳佛教各派戒律廢弛,教風敗壞,上層僧侶享有特權,他們飛揚跋扈,生活放蕩,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逐漸失去宗教的號召力。所以,宗喀巴的改革,從整頓戒律入手。他要求僧侶嚴格遵守戒律,獨身不娶,脫離生產;主張強化寺院的組織和管理制度,僧侶必須常住寺院。這些措施得到封建領主和地方政權的支持。
409年,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召集了一個大規糢的全西藏佛教徒祈願法會。這是一次不分教派和地區的佛教大會。通過大會,奠定了他作為西藏佛教界領袖的地位。同年,宗喀巴在拉薩以東的達孜縣興建噶丹寺(Ganden Monastery),標志著格魯派的正式形成。
除甘丹寺外,格魯派後又相繼建立哲蚌寺、色拉寺、紮什倫布寺。隨著勢力的擴大,格魯派逐漸由西藏向其他地區傳播,並作為藏傳佛教的正統教派,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格魯派禁止僧侶娶妻生子,為了解決宗教首領的繼承問題,他們採取了活佛轉世相承的辦法。
「轉世僧侶」之傳承制度
藏語稱「祖古Tulku」為「轉世僧侶」,意即「化身」。藏傳佛教主張,為了普渡眾生,引導眾生獲得解脫,諸佛菩薩和得道高僧會不斷化身轉世人間。
最早創立轉世制度的是噶舉派,他們在元朝時開始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轉世傳承,至今已是第十七世。其後,各派均有多個不同的轉世活佛傳承,其中最著名的是格魯派的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
所謂「轉世僧侶」,在藏佛教中,是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較高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活佛轉世過程大致為:一位活佛逝世後,按照他生前提供的線索,或由寺院上層通過占卜、降神等儀式得出的線索,在指定範圍內去尋找符合條件的嬰孩,經過某種宗教儀式對「祖古」加以確認後,他便在寺院中繼承原轉世僧侶的宗教地位。
藏傳密教
藏傳佛教主張四皈依,即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外,還要皈依上師。藏傳佛教認為弟子是從上師那裡得傳佛法,也就是說弟子是依靠上師才得以親近三寶,故此上師是三寶在世間的代表。修行者必須由正確的上師傳法灌頂,口傳法本及修法口訣,然後跟從上師的指導按規矩修持才能得成就,故此上師是修學密法最重要的根本,如果沒有上師,就無法修學密法,上師對弟子有大恩大德,所以要皈依上師。
內層皈依(三根本)是上師(加持根本)、本尊(成就根本)、空行及護法(圓覺事業根本)。極內層皈依是法身(佛)、報身(法)、化身(僧)。
在修學方面,藏傳佛教藏強調無論在顯教或密教方面都要依循一定的修行次第,按部就班。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作為修學基礎 。要由顯入密,先依觀人身難得、思維死無常、觀輪迴是苦及觀因果業報四者為修法之前行;再以發「求從輪迴中得解脫」之出離心來斷除對世間名利、財貨、情愛、親友等之愛執,並以「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求取無上佛果」之菩提心作為修學的動機,還要輔以空正見來斷除種種分別和無明我執,這樣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作為修學基礎,才可進而修持密法。 以受密乘灌頂,嚴持三昧耶戒,修二次第道,疾速成佛作為圓滿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