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顛覆,我快樂

看過一個媽媽和孩子搭積木的過程。

媽媽幫助孩子學習怎樣一塊一塊地搭建積木。孩子搭了3塊,媽媽就高興地拍手說,你太棒了!還親親他的小臉蛋說,你長大了,會搭積木了!孩子非常高興,一次次嘗試把積木搭得很高。孩子開心快樂,因為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建設。

還看過一個父親和孩子搭積木的過程。

開始的時候,父親耐心地教年幼的孩子如何把積木一塊一塊搭建起來。後來,父親自己童心大發,享受起玩積木的樂趣來,很快搭建出漂亮的建築,並讓孩子一起欣賞自己的傑作。孩子丟開自己只搭建了兩層的歪歪扭扭的建築,試圖在爸爸的作品上加一塊積木,爸爸緊張地推開孩子,生怕他碰倒自己的作品。孩子趁爸爸不註意,一下子推倒了爸爸的高樓大廈。看到爸爸生氣、沮喪的樣子,孩子開心地拍手大笑起來。後來,每當爸爸蓋好高樓,他都想辦法去搗毀。這樣做也令他非常開心。

這個孩子也感到開心快樂,因為他發現自己雖然不能建設得好,但他有能力去破壞。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實現。甚麼是自我實現呢?那個用自己能力搭建了3層樓房的孩子,就體驗到了自我實現。

那個總能推倒爸爸高樓的孩子,也體驗到了自我實現——雖然,他們一個是在「建設」,一個是在「破壞」——但他們都享受了自我實現帶給人的強烈的快樂體驗,並將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這種體驗。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是郭德綱。」2006年,郭德綱享受著某種神奇的快樂——雖然我寫不出唐詩,但是我可以顛覆唐詩!

2007年,我在幼兒園裡,聽到4個大班小朋友,一起大聲朗誦「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喝豆漿。」然後,一起前仰後合哈哈大笑,我也笑到直不起腰。我和他們一起享受著超級快樂的體驗——別看我們小,但是我們一樣可以顛覆郭德綱!

不禁想起1980年代末期,一個年輕人在大學的講臺上侃侃而談,將一切現行的文學理論批得體無完膚。我聽得如癡如醉,欽佩他所向披靡的勇氣和力量。他被譽為當年文壇上的一匹黑馬——我創造不出自己的理論,但是我可以顛覆所有的理論!不禁想起了芙蓉姐姐,她顛覆了人們的審美觀;不禁想起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胡戈顛覆了人們敬仰的大導演的形象;不禁想起了所有的善意和不太善意的「惡搞」……

所有的顛覆,無一例外,都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快感。甚至只是看別人顛覆,都會體驗到強烈的快感——比如「9·11」發生後,很多人悲傷,也有很多人手舞足蹈。

我顛覆,我快樂!

我顛覆,故我在!

當然,如果不希望一個人總是去顛覆,那就幫助他/她更多學會享受建設而不是破壞的樂趣吧。但是,這需要耐心,極大的耐心,就像一個好媽媽對待剛剛學會走路和說話的孩子一樣。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