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要燒香的嗎

在兩千多年的印度,是沒有燒香供養的,在佛陀時代,佛陀教導他的信徒(跟隨者)需要培育的是戒定慧這三學。這三學的主軸,其實都是圍著 「禪修」 而定的。以下是戒定慧的網絡註解:

  • 修戒 – 完善道德品行
  • 修定 – 致力於內心平靜
  • 修慧 – 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以下摘自聖嚴法師著《怎樣修持解脫道》

– 修戒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總括起來,那就是「七佛通戒偈」的內容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所謂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

十善的內容分為三類:

  1. 身業類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2. 口業類有四種:不兩舌挑撥,不惡言謾罵,不淫詞艷語,不亂語妄語。
  3. 意業類有三種:不貪欲,不嗔圭,不邪見。

把十善修好,就稱為三業清淨,如果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不能導入正軌,不能清淨下來,那不要說修持解脫,就連一個起碼的人格,也是夠不上的。所以佛教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為一切法門的基礎。不能持的清淨,那也沒有關系,漸漸地,持久了,習慣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持戒便不受戒,乃至反對持戒,那就不行了。如果看輕了戒的持守,他便不能學得佛法,縱然持咒,習定,能夠感通神鬼,那也僅是旁門左道而已。

– 修定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便是禪定。要想證得無我,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最好是修定。

修禪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為了求生天國而修禪定的人,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升天,只能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在希望解脫生死,所以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 「著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跡,認作證果。從不淨的妄念中產生的是幻境,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細微的妄想便會乘機顯現,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下,就會以為那是一種神跡。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那就容易成為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修定,最好是請已有禪定修養的人直接傳授,否則就容易出毛病。安全的修定方法,還是從靜坐及止觀方面著手。靜坐,有幾樣必須註意的事項:1,要有一個寂靜的環境;2,要有一個平靜心境;3,要有一個平穩的坐姿。平衡身體的重心,保持著不倒。還有,兩眼的視線最好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處之一點,不註意它,也不放棄它,否則,不入昏沉便會散心,眼睛如覺不適,也可暫時閉上後再微啟。

如果沒有高明的禪師指導,就照上面所說的止觀方法練習也可以,但要註意:千萬不要希望從修定的工夫中求得什麼神跡,如果先就存了某種雜念,修持之後,一定會出岔子;要是不存雜念也有幻境顯現時,那必須提高警覺,馬上回心返照,觀察我在哪裡?我也找不到時,幻境自然消失;或者是對於很可能出現的種種可喜或可怖的幻境,置之不理,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切勿以為是靈驗,也別怕它是魔障。

有些人,如果不習慣靜坐,那就另修禮拜,讀誦,懺悔,持名念佛等法門,這是依賴佛菩薩的他力,提攜接引我們本具的自力選定一門,只要懇切持久的修持下去,就會漸入佳境。說穿了,這也是修定的方便法門,這是從動中取定的方法。

修持,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急求速效,每日定時定數地修持下去,平心靜氣地修持下去,必然會有成效。即使久修不驗,那是功夫不純,不是佛法不靈。

– 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慧又轉過頭來指導持戒,指導修定,就這樣連環地形成螺旋狀態而向解脫之道邁進。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慧,那便是不得解脫要領的盲修瞎練。從聽法(包括閱讀)而得的智慧,加以自心的思維而後的心得,從事於實踐,從實踐中所得的心得稱為修慧,若能親自體驗到了這種心得的本來面目,便是證慧。

雖然有些慧力特別高的人,不必經過獃板的禪定修持過程,一經點破,就得解脫,但在其解脫之際,仍得有一種定的力用促成,不過那是非常快速的,由此可見,我們也不必批評不修禪定的人就等於沒有修持,真正的大定深定,決不限於靜坐。

到底佛教徒燒不燒香?

網絡文章:佛教和道教在某些學問上有相當多的相似之處,今日已有許多學者為相關議題辯駁討論,這部分筆者暫不說明,有興趣者可自行研究,但仍然不可有隨意毀謗之情形。

關於燒「香」的議題,有不少民眾會認為:正統佛教不燒香,如果不是傳到中國和道教混在一起,並不會有這種事情。

但是,其實佛教也是有使用香的。

《妙法蓮華經》卷5〈17 分別功德品〉
「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

《諸經要集》卷19:

如《僧祇律》雲:
『若是大德病者,應在露現處上好房中,擬道俗問訊生善。
瞻病人每須燒香燃燈,香汁塗地供待人客。』」

不過,在香的使用方法上,佛教與道教還是有些許的不同,但這僅屬小細節。

至於佛教燒香到底是為了甚麼?這點就是很多人迷惘的地方了。

很多人會覺得,佛菩薩都是佛菩薩了,還需要那些香做甚麼?如果祂們真的必須依靠人類給的香來滿足虛榮心或者當成媒介的工具,那豈還有資格稱作佛?

這個,便是佛教所說的「方便法」

簡單而言,為了救度眾生,必須依靠一些表象的東西來讓人們產生信念。

舉個易懂的例子,廣告中一直重覆強調某個產品會讓您變美麗,並且請了美麗的女明星代言。那麼,即便這個女明星實際上並沒有使用產品,您也會產生一種「產品有用」的感覺。先不論這個產品到底有用與否,這個廣告以及女明星,便是讓您得知產品以及相信產品實用的關鍵。

聽起來似乎很愚蠢,不過事實就是如此。品牌的建立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透過甚麼管道,都要先讓顧客知道這項東西的存在,再進行推銷。

燒香亦同,今日我們知道佛教了,我們也知道教義要我們靜心、心存善念,可是知道與做到永遠是兩件事,所以我們必須透過表象的舉動(燒香)去淨化內在的念頭。

所以佛教燒香講求心誠而不講量多,若燒香時能夠內心澄明且產生足夠的恭敬心,一炷香便可幻化功德無量。

也許看到這邊您還是會有疑惑,所以正統佛教到底有沒有拿香拜拜?

其實正統與不正統,標準自在人心,這點並不需要太過執著。

若是一心清淨且光明,即便做法有誤,自然會有善因緣提醒;若燒香拜拜僅為求做惡順利,即便方法正統且大花金錢,也得不到任何利益。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