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在文章底部或者點擊這裡
佛教中的 “十二因緣”(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描述了一個循環的因果關係,解釋了生命存在和輪迴的原因。這個理論在佛教教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解釋了個體存在和苦難的根源。以下是佛說的十二因緣的簡要描述:
1) 無明(Ignorance):無明是對真實本性的無知和迷惑,它是一切煩惱和苦難的根源。
2) 行(Mental Formation):行指的是種子或因素,包刮思想,語言和行爲,行是由無明所驅使的,它們形成了個體意識和行動。
3) 識(Consciousness):識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感知能力。識的出現是由於行的存在。
4) 名色(Name and Form):名色指的是身體和心靈的結合,包括身理機能和心理現象。名色的出現是由於識的存在
5) 六處(Six Sense Bases):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即人的感官器官。感官的存在使得名色能夠接觸外界事物
6) 觸(Contact):觸指的是感官器官和外界事物之間的接觸,當感官和對象相遇時,觸就產生了。
7) 受(Sensation):受是指對觸的感受和反應。當觸發生時感受就隨之而來
8) 愛(Craving):愛是指對感受的執著和渴望。當受產生時,愛就滋生出來
9) 取(Grasping):取是指對愛的追求和執著。當愛存在時,取就發生了
10) 有(Becoming):有指的是對取的執著和追求,導致新的存在。取的存在,使得新的存在能夠發生
11) 生(Birth):生指的是新的存在的誕生。當有存在時,新的生命就誕生了
12) 老死(Aging and Death):老死是對存在的終結和死亡。隨著生命的存在,必然會老化和死亡
這十二個因緣彼此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循環,不斷地使個體在輪迴中循環不已。佛教的目標之一是透過破除這個因果循環,達到解脫和涅槃的境界。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