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以人為根本

佛法以人為根本,
心清淨,佛土就清淨。
心,才是根本,所謂《心淨佛土淨,
心安世界安,心平世界平。》
上惟下覺大和尚

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我、我所、非我、無我

一、我

我是什麼?假如我是身體,色身毀壞之後,就沒有我了嗎?假如我是心理,為何不能主宰它不胡思亂想呢?假如我是靈魂,那它現今藏在哪裡;若是如此,不就要生生世世,依附於外物而過呢?假如我是佛,為何還不覺悟呢?假如我是……

常人把身心靈當成「我」,所以在其潛意識裡,永遠潛藏一個「不變的我」、「靈魂的我」、「永恆的我」。有此執著,因此凡事都是我如何、我怎樣、我意見、我感覺等。

二、我所

因有「我」錯誤的認知,所以才產生對我的執著,再引發「我所」的概念,進而擴大其範圍,想要擁有更多外在的一切,包括我的家庭、親人、朋友、財產、事業、名利、權勢等,來保護本身的生命財產,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不但執取加深,貪愛也就越多,苦惱便日益增添,莊子曾感悟這一切……

因而歌曰:「大塊無心兮,生我與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終兮,有合有離。人之無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見兮,不死何為!伊生兮揀擇去取,伊死兮還返空虛。伊吊我兮,贈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詞。斧聲起兮我復活,歌聲發兮伊可知!噫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

其意思為:大自然無心,生我與汝;我非汝夫,汝非我妻,只不過偶然邂逅在一起。妳我相遇,有緣聚合;大限已至,緣盡離散。人命生死無常,感情隨時變遷;縱然生時真情,終究難免一死。妳生時選擇與誰,死後終歸虛無。我死時!妳用巨斧哀吊於我;我現在以歌詞,來慰祭於汝。汝用斧聲,救我復活;我用歌聲,向汝訴說。唉呀!敲碎瓦盆,不再鼓唱,妳是何人?我莊生又是誰呢?

人身本空,從無而有,由有歸無,生死變化,本是自然無常之事;若莊子妻死哭啼,則不解大道之理,故鼓盆而歌,以此吊祭亡妻,啟迪世人,莫執一切,諸法本來空寂,緣起而有。

執著「我」是苦,執著「我的」是苦;執著「你」是苦,執著「你的」是苦;執著「他」是苦,執著「他的」是苦;執著「我們」是苦,執著「我們的」是苦。故《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樣的人,只不過是一位執著的凡夫,而非自覺覺他的大菩薩。

shua

三、非我

因此,一切痛苦、煩惱皆從「我執」引起!故當我們先要破除—對我的迷思。破解之道,便是「非我」。

一切法皆從因緣生,非由一個不變獨立的實體(錯覺的我)而有的。比如,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形成的色身;心理是由受、想、行、識,相續的運作而有感覺。因此所有的生命型態、萬事萬物、有情無情,皆由各種因素、條件所組合而成的。瞭解此理,便能知一切全是「因緣假合」,而非有個我。如是反覆的自我觀照,則可從執「我」,漸漸領悟到「非我」。

四、無我

「無我」並不是否認這個「假我」,而是已經達到—不執著於自我的境界了。如《心經》所言:「照見五蘊皆空。」已不執身心的我,既然「我」都不執著了,所以「我所」也就跟著破除了;「我相」已破,因此也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正所謂「此無故彼無」。

一切苦惱,皆因執著而起;所有執著,全由我執作祟。若能真知而解脫,您則是一位覺悟的人呀!

image

【鬱頭藍弗成飛貍】

鬱頭藍弗是佛陀時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定,釋尊成道前曾向其求法。他在水邊的樹林下修定,每當他的定功快要修成的時候,都被水裡的魚和樹林里的鳥驚擾,讓他禪定一直不能成就。

他生了嗔恨心,發個惡願:「我以後要做飛貍。」飛貍是兩棲動物,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飛行。鬱頭藍弗想入水吃魚,飛行捕鳥。這個惡願發了之後,他又平心靜氣,找了一個更安靜的地方修定。最後這個定功成就了,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到八萬大劫的天福享盡後,他就投生成了飛貍。

鬱頭藍弗是有禪定功夫的,他發的願帶有定的力量,所以八萬大劫以後馬上現前的是他發的惡願。但是他的願是違背本性的,力量會減弱。如果我們發出稱乎本性的,上能契理,下能契機的善願,它就帶著自性實相的力量,兌現得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圓滿。

公案二:一句戲願成將軍

這個公案摘自《神僧傳》。有一位講經說法的鑑空法師,轉世之後,不僅沒有了生死,還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

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幾天沒飯吃自神,在雪地餓昏了。恍恍惚惚,見到一位梵僧走過來。梵僧說:「鑑空法師,你今生怎麼這個樣子啊?」

秀才說:「我是這樣一個潦倒的人,你怎麼叫我法師啊?」

那位梵僧說:「啊,你都忘記了。我這裡有一個棗。上根利器,吃了這個棗,能夠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棗,就枕著石頭睡著了。他夢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師,而且還有四位同參道友。這五個人裡面只有這位梵僧了脫生死,其他四個人都在輪轉。這位前世的鑑空法師在獅子座上講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葷,不嚴格持戒,所以他不僅沒有度脫,還墮落到了這個窮秀才的地步。

他又問:「悟法師現在到哪去了?」梵僧說:「我們五個人一起行腳的時候,在香山,悟法師對著一尊石佛像開玩笑地發了一個願,『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脫死。如果萬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話,我願來生做一個雄赳赳的大將。』果然昨天他已經拜將,作大將去了。」

一個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開玩笑發的一個願,到後世果真就實現了。玩笑發的願,尚且能夠滿願,如果我們以至誠心發的願,不是更能夠兌現、圓滿嗎?

san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