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

無論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出現都不可忘記修行

我們聽了某些教法,因無法理解便認為他們應該說些別的,所以我們不遵循它們。但事實上,一切教法都有它的道理,或許經典裡所說似乎不該如此,但它們就是如此。

起初,我們甚至不相信坐禪,不了解閉著眼坐著有何用處,還有行禪……,從這棵樹走到那棵樹,轉個身再走回來?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這麼走到底有什麼用?」我這麼想。但事實上,行禪與坐禪都是很有用的。

有些人的性向偏好行禪,有些人卻偏好坐禪,但兩者缺一不可。經中有提到四種姿勢――行、住、坐、臥,生活中充滿這四種姿勢,我們可能喜歡其中一、兩個,但這四個一定都用得到。

他們說,要讓這四種姿勢「均衡」,讓修行平均分配於一切姿勢中。起初我想不出「讓它們均衡」是什麼意思,它是指睡兩個小時,然後站兩個小時,然後走兩個小時……是這樣嗎?我試過了――卻辦不到,根本不可能! 「讓姿勢均衡」並非那個意思,它指的是心,是我們的覺知,它必須要能在心中生起智慧,照亮內心!

智慧出現在一切姿勢中,我們必須經常覺知或了解,在行、住、坐、臥中,覺知一切心境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讓姿勢如此均衡是可以辦得到的,並非不可能​​。無論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在心中浮現,都不可忘記修行,我們是醒覺的。

若能持續不斷地專注於內心,就​​掌握了修行的要點。無論我們經歷世人所認為好或壞的心境時,都不會忘記自己,也不會迷失在好或壞之中。我們只要向前邁進,讓姿勢持續如此是可能的。

執著 正是苦的因

若持續修行,當我們受到讚歎時,它就只是讚嘆;若受到責備,它就只是責備。我們的心不會為此而起伏,就待在這裡。為什麼?因為我們了解隱藏在這些事情背後的危險,能看見它們的結果。

我們應經常覺知隱藏在讚嘆與責備背後的危險。通常若我們心情​​好,心也就跟著好,我們認為它們是相同的;若心情不好,心就同樣跟著不好,就討厭它。我們通常就是如此,這就是不均衡的修行。

若能經常覺知心情,並覺知自己正在執著它們,那就不錯了,雖然我們還是無法放下。那表示我們有覺醒,知道正在發生什麼事。我們看見自己執著好與壞,就覺知它。我們執著善,雖然知道這不是正確的修行,不過仍無法放下。這樣的修行已有六、七成了,那還不是解脫,但我們知道只要放下,就能達到平靜。我們持續看見一切喜歡與不喜歡,以及讚歎與責備的有害後果。無論情況如何,心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

但對世俗人而言,若受到責備或批評,就會很沮喪;若受到讚歎,便會很高興。若知道各種心情的實相,知道執著讚歎與責罵的後果,那些執著任何一件事的危險,我們對自己的心情就會更加敏銳。

我們會知道,執著它們確實會造成痛苦。我們看到苦,並看見執著正是苦的因,我們開始了解執著好與壞的後果。我們執著過它們,看過其後果――沒有真實的快樂,因此,現在尋找放下的方法。

放下的方法即不執著任何事物

「放下的方法」在哪裡?在佛教裡,我們說:「不執著任何事物」!這並不表示說不能持有事物,而是我們不執著。例如這支手電筒,「這是什麼?」我們質疑,所以拿起它。 「哦!它是一隻手電筒。」然後將它放下。我們就這樣持有事物。

若完全不持有任何東西,我們能做什麼?我們無法行禪或做任何事,因此必須持有事物。確實,這是種渴愛,但它能帶領我們走向「菠蘿蜜」(德行或圓滿①),例如渴望來這裡。札格羅②法師來到巴蓬寺,首先他必須想來,若他不想來,就不會來到這裡。

每個人都一樣,來這裡是因為渴望,但當渴望生起時,不要執著它!因此你來,然後你回去……。 「這是什麼?」我們將它撿起來,並了解:「哦,它是一支手電筒。」然後放下它,這就稱為「持有而不執著」,我們能放下。我們覺知,然後放下,這可將之簡化為:「覺知,然後放下。」持續觀察與放下。 「這個,他們說好;這個,他們說不好。」

覺知,然後放下。好與壞,我們一清二楚,但放下它。我們不會愚蠢地執著錯誤,只以智慧「這是持有」它們。在這樣的「姿勢」下修行,是可以持續的,你們必須經常如此。讓心如此覺知,讓智慧生起,一旦心擁有智慧時,還需要再尋找什麼呢?

我們必須完全無所求而修行

我們應反思到底在這裡做什麼。為何住在這裡?在找什麼?世人為了各種報酬而工作,但比丘們教導一些比那個更深入的東西。無論做什麼,我們都不求回報不為報酬而工作。世人因想要各種東西而工作,他們希望有所得。但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是為了工作;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求。

若你是為了獲得回報而做事,那會引起痛苦。你自己試試看!你讓心平靜,所以坐下來,試著讓它平靜——你將會痛苦!試試看。我們的方法巧妙多了!我們去做某件事,然後便放下它。做,然後放下。

看看祭祀的婆羅門,他心中有些慾望,因此才會祭祀。那些行為並不會幫助他超越痛苦,因為他是在慾望上行動。起初,我們心中帶著一些慾望修行,持續修行但並未達成願望,因此持續不斷地修行,直到達到「無所求而修行」為止,我們是為了放下而修行。這點必須自己去了​​解,它很深奧。

也許我們的修行是因為想達到涅槃――就憑這點,你根本到不了!想要平靜是自然的,但卻未必正確,我們必須無所求而修行。若完全無所求,那能得到什麼?什麼也得不到!凡有所得,皆是苦因,因此我們應「無所求而修行」。

心存利益而修行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這就稱為「讓心空寂」,它雖然空寂,但還是有作用。人們通常無法了解「空」,除非你接觸過它,並看見它的真實價值。它並非什麼都沒有的空無,而是它的自性是「空」的。例如這支手電筒,我們應了解它是「空」的。那不是無法看見任何東西的空無,並非這樣,這樣了解的人完全搞錯了。你們必須了解「空」,它是自性的「空」。

那些心存利益而修行者,就如獻祭的婆羅門,只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已。他們就如那些前來看我,並祈求「聖水」加持的人,當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想要聖水?」他們說:「我們想快樂與舒適地生活,且不要生病。」哈!那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世俗方式做什麼都是有所求的,都要有原因,要有回報,但在佛教中,我們做事並無所求。世間必須藉由前因後果來了解事物,但佛陀教導我們要凌駕與超越因果。他的智慧不著兩邊:凌駕因,超越果;凌駕生,超越死;凌駕樂,超越苦。

我們一直活在「有」與「取」中若不執著就手足無措

想想這點:無一處可以停留。我們每個人都住在一個家裡。離開家去別處,就沒有家了――我們不知該怎麼辦,因為我們一直都活在「有」與「取」中。若不執取,我們就手足無措。

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願趨向涅槃,因為那裡什麼也沒有,完全沒有任何東西。看看這裡的天花板與地板,上方是天花板,那是個「住處」;下方是地板,那是另一個「住處」。但在天花板與地板之間的空間,卻沒有可以立足之處,人們可以站在天花板或地板上,卻無法站在那個空間之上。哪裡有「無住」,哪裡就有「空」,涅槃就是這個「空」。

人們聽到這個就會有點退縮,他們並不想去,因害怕看不到子女或親屬。所以當我們祝福在家人時,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健康、快樂。」這讓他們真的很高興。他們都說:「太好了!」他們就愛聽這套。但若你開始談「空」,他們就不想听了,他們貪著於「住」。

你們是否看過任何一位老人,擁有美貌與充沛的精力,且非常快樂的嗎?不。但我們卻說:「太好了!」這就如為滿足慾望而獻祭的婆羅門。

在修行中我們並不獻祭,不會為了得到回報而修行,我們一無所求。若還有所求,就是還有東西存在那裡,只要讓心平靜,並了結它。但我若如此說,可能會讓你們感覺不太舒服,因為你們想要再次「出生」。

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看見佛陀

你們所以在家修行者,應多親近比丘,並觀察他們的修行。親近比丘的意思就是親近佛陀,親近他的「法」。佛陀說:

阿難!多一點修行,長養你的修行!凡是見「法」者,就見到我;凡是見到我者,就見到「法」。

佛在哪裡?我們可能認為佛陀已活過且去世,但佛就是「法」――實相。有些人喜歡說:「哦!若我生在佛陀時代,早就達到涅槃了!」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如此說。其實佛陀還在這裡,佛是實相,無論誰生或死,實相仍在這裡。實相從未曾與這世間分離,它一直都在這裡。無論佛陀是否出世,或是否有人知道它,實相依然存在。

因此,我們應親近佛陀,向內尋找「法」。當達到「法」時,就達到佛;看見「法」,就看見佛,此時一切疑惑都會斷除。

舉曲(Choo)先生為例。起初他並非老師,只是曲先生,當他讀書並通過必要的升等考試後,便成為老師,大家都稱他「曲老師」。他為何成為老師?透過研讀必修的科目。他去世後,師資測試仍然存在,任何人只要通過考試就能成為老師。

成為老師的科目並未消失,就如實相一樣,覺悟實相讓佛陀成為佛陀,因此佛陀還在這裡。任何人只要修行與見法,就能見到佛陀。因此,別放逸!即使對小事也是如此。努力嘗試,嘗試親近僧眾;修觀,你就會覺悟。好了,這樣就夠了。哦!現在一定很晚了,有些人開始打瞌睡了,佛陀說過,不要對睡覺的人說法。

[註釋]

①波羅蜜(Parami)意譯為「到彼岸」,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由過去世乃至今生所積累的善業、功德等,能成就解脫的資糧。 《清淨道論?說梵住品》列舉十種波羅蜜為:施、戒、出離、慧、精進、忍辱、諦、決意、慈、舍。

②札格羅(Jagara)法師當時是國際叢林寺(Wat Pah Nanachat)的住持,他帶領一群比丘與在家人去見阿姜查。國際叢林寺院是阿姜查於一九五七年,為教導對修行佛法有興趣的西方人所創建的道場,位於巴蓬寺附近。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