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观」?

以下的教導,是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諾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間,與西方弟子們的一次問答,為了便於了解,談話的順序做了一些調整。

生起的覺知,高於並超越「想」(思考)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愚弄。

以「想」作為工具如實觀察每件事物

問:當您教導「觀」的價值時,您是指坐著想特殊的主題――例如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位嗎?

答:當心真的不動時,那並不重要。當定被正確地建立時,觀察的所緣就變得很明顯。當觀是「正確的」時,就沒有「對」與「錯」,「好」與「壞」的分別,連類似的東西都沒有。你不會坐在那裡想:「哦!這個像那個,那個像這個……」。那是粗的觀的形式。

禪定的觀不只是「想」,而是我們所謂的「靜觀」(contemplation in silence)。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比較,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實本質,這雖然是種粗的觀察,不過它能帶來真實的事物。

問:然而當您說觀身與心時,我們事實上是用「想」的嗎? 「想」能產生真實的智慧嗎?這是「觀」嗎?

答:剛開始我們需要用「想」的,之後就會超越它。雖然我們需要從二元的思考開始,但當真的開始「觀」時,二元的思考就會停止。最後,一切的思慮都會停止。

問:您說要有足夠的定才能觀。要怎樣的定才夠呢?

答:到足以讓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問:您的意思是安住於當下,別想過去與未來嗎?

答:若你能如實了解過去與未來,則想這些事也沒錯,但你不可執著它們。以平常心對待它們——不要執著。若你能了解「想」就是「想」,那就是智慧。不要信任它們!覺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終將消滅。

只要如實地觀察每件事——它就是心,心就是心,它本身不是任何東西或任何人。快樂就只是快樂,痛苦就只是痛苦——它就只是它。當你了解這一點時,就可以不再疑惑。

以「覺知」引導「想」 並生起智慧

問:真正的「觀」和「想」一樣嗎?

答:我們以「想」作為工具,但使用它時生起的覺知,高於並超越「想」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認出一切「想」都只是心的活動,而覺性則是不生不滅的。你認為這一切被稱為「心」的活動是什麼呢?我們所談論的心——一切活動,只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實的心。真實是如是,它是不生不滅的。

不過,只是藉由談論這些事而想了解它們,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真的深入思惟無常、苦與無我,換句話說,要以「想」去觀察世俗諦的本質,有此得到的結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實的智慧,則一切就都完成與結束了——見到空性。雖然也許還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會再受它影響。

解脫​​道的「觀」 不同與世俗的「想」

問:我們如何到達這個真心的階段?

答:當然!你現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確定的,沒有任何事物是穩定或真實的。看清它,並了解一切都是空的,沒有什麼可以執著。

當你如實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時,就無須再使用「想」了,你對於這些事將不再有任何疑惑。

談到「真心」,可以用另一個方法來幫助了解。我們為了學習而設名言,但事實上,本質並未因而改變,它還是它。例如,坐在樓下這石頭地板上,地板是基礎——它並未移動或去任何地方。上面的樓房是在這基礎之上生起的。樓房就如心中所見的一切事物——色、受、想、行,它們不如我們想像得一樣存在,它們只是世俗的心。它們生起後就滅去,並無固定不變的實體。

經上有則關於舍利弗尊者在允許某位比丘修頭陀行之前,考驗那位比丘的故事。舍利佛問這比丘:「佛陀死後會如何?」他會怎樣回答。這名比丘答道:「色、受、想、行、識,有生就有滅。」於是捨利弗便讓他通過。

不過,修行不只是談論生與滅,你必須親自看見它。當坐著時,只要如實觀察正在發生的事即可,別追逐任何事。 「觀」並非意指陷入「想」中,解脫道的「觀」不同於世俗的「想」。除非正確了解「觀」的意義,否則想得愈多,只會愈困惑。

我們積極長養正念,就是因為要看清楚正在發生的事。我們必須了解內心的過程,只要保持正念與了解,則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你們知道覺悟解脫道者,為何永遠都不會表現憤怒或疑惑嗎?因為造成這些生起的因以不存在,它們還能從哪裡冒出來呢?正念已涵蓋一切了。

五蘊之外 沒有任何東西

問:你所說的這顆心就是「本心」嗎?

答:你是什麼意思?

問:你似乎是說在世俗的身心(五蘊)之外還有個東西。有這樣的東西嗎?你怎麼稱呼它?

答: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我們不稱它為「任何東西」——它就是那樣存在!一切都放下。甚至連覺性也不屬於任何人所有,因此連它也要放下!意識不是獨立的個體、眾生、自我或他人,因此,放下它——放下一切!沒有任何值得渴愛的事!一切都只是麻煩的包袱。當你如此清楚看見時,就能放下一切。

問:我們不能稱它為「本心」嗎?

答:若你堅持的話,仍可以如此稱呼它。你可以稱呼它為任何你喜歡的名字,因為那隻是世俗諦。但必須正確了解這點,這非常重要。若我們不利用世俗諦,就沒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來思考真諦——法。了解這點非常重要。

只要堅持放下並覺知就能達到「本心」

問:在您所說的這個階段需要何種程度的定?它需要何種特質的正念?

答:你無須那樣想,若未有足夠的輕安,就完全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你需要足夠的穩定與專注,去覺知正在發生的事——足以生起清明與了解的程度。

如此發問顯示出你仍在疑惑中。你需要足夠的定心,才能對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不陷入其中。若你有修行,便能了解這些事。你愈是持續如此發問,就會愈感到困惑。若這談話能幫助你思惟(觀),那就沒有問題,但它無法為你顯示事物的實相。你無法因為別人告訴你而了解這個「法」,你必須親自體會——智者自知①。

若你「擁有」我們所談的這種了解的本質,那麼你的責任就已完成——你無須再「做」任何事。若依然有事要做,你就去做,那是你的責任。

只要堅持放下一切,並覺知你正在做什麼即可,無須一直查核自己,擔心「多少禪定」之類的事——它總是會恰如其分。在修行中無論生起什麼,都隨它去,覺知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是無常的。記住這點!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放下這一切。這條路將帶你回到源頭――到達你的「本心」。

[註釋]

①「智者自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是佛法的特質之一,經上列舉佛法的特質:「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自知。」「智者自知」意指智者當各各自知:「我修道,我證果,我證滅。」出世間法當於智者自己心中,由實證而得見。

你可能會有興趣

  • 結語結語 修行是內在 […]
  • 趨向無為趨向無為 聞法的要點是,首先是對還不了解的事,建立起一些了 […]
  • 胜义胜义 當五比丘①放棄佛陀時,他將此視為難得的機緣,因為 […]
  • 宁静的流水宁静的流水 坐在這裡只是「名」與「色」 現在,請注意聽 […]
  • 「不确定」—— 聖者的標準「不确定」—— 聖者的標準 曾有位西方比丘,是我的學生,每當他看見有泰國比丘 […]
  • 空经法师空经法师 即使讀完大藏經若不修行也不可能了解佛教 有 […]
  • 四圣谛四圣谛 人們想要達到涅槃卻不願踏上解脫之道 如今我 […]
  • 我们真正的家我们真正的家 針對一位臨終的老人、她的家人與看護者們的一段開示 […]
  • 正见——清凉地正见——清凉地 修行之所以困難 在於執持邪見 「法」的修行 […]
  • 无住无住 無論喜歡或討厭的感覺出現都不可忘記修行 我 […]
  • 世俗与解脱世俗与解脱 超越世俗 […]
  • 超越的平静超越的平静 若不修行所有知識都是膚淺的 修習「法」是很 […]
  • 内心的中道内心的中道 佛教的教導是關於棄惡修善,然後當捨棄惡,建立起善 […]
  • 与眼镜蛇同住与眼镜蛇同住 我們在巴蓬寺學習與練習的教法,是解脫生死輪迴的修 […]
  • 法性法性 當心與法塵拉扯時心便如風中果實般墮落 當一 […]
  • 死寂之夜死寂之夜 夜幕低垂時,我沒有其它的事了。若我試著跟自己講道 […]
  •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正定――在活动中离染 智者持續修行 […]
  •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切記!這個修行是困難的。 心是重要的東西, […]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