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佛教的世界觀

一、學習佛教世界觀的重要性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世界觀。爲甚麼要講這個題目呢?因爲,雖然佛教的世界觀是一門普通的常識,但對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來說,卻是相當重要的。

有些人認爲,因爲佛教講空性,所以就沒有甚麼世界觀或人生觀等概念;也有人認爲,佛教只不過就是燒香磕頭,勸人向善而已。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其實佛教並非如此簡單。雖然佛教是講空性,但並不是說萬物皆不存在;燒香磕頭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闡明佛教教義;還有,雖然勸人向善的確是佛教所宣揚的,但卻並不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例如:傳統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教導,也同樣是在勸人向善。由此可見,上述這些觀點,都是因爲對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爲了讓更多的人弄清這一點,所以有必要就此問題進行一些研討。

要討論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爲佛教經典對宇宙構成的描述,與現代自然科學所發現的結果,從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沖突。一些不懂佛教教義的人,就因此而認爲佛教不科學,並連帶地將佛教的一些修法與見解,也認定爲是不準確、不合理的。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主要是由於沒有系統地學過佛教,因此也就無法透徹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見解。

Portrait of a boy with the map of the world painted on his face.

Portrait of a boy with the map of the world painted on his face.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宗教與科學之間的爭論。每當此時,自然科學往往能提出強有力的、具說服力的證據,來駁斥宗教的部分理論;然而,不但現代科學無法推翻或證明西方宗教所闡述的造物主,就連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這一點。如此一來,有些人就以點代面,想當然地以依此類推,對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見解,都抱持同樣的觀感,認爲它們都是迷信、愚昧、消極、落後的代名詞,佛教當然也難逃此劫。爲了澄清這些誤會,爲了消除這些成見,就理當以研學佛教世界觀作爲切入點。

因此,雖然佛教特有的教義包括緣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一系列的見解和修法,但今天暫時不講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觀進行一些必要的討論。

這個題目如果深入地講,就必須要對宇宙形成理論作廣泛的研究,其複雜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淺談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給諸位一些思維的線索。
二、佛教的微觀世界觀

要完整地敘述佛教的世界觀,就要從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兩個層面來講。

首先講微觀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上,都存在著許多分歧,其緣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轉法輪時,曾有意地宣講了不同的教言,人們根據各自所聽到的法語,從而創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經部、唯識宗與中觀派。(如果將密宗單獨分開,則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暫時不講密宗的見解。)如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則一切有部和經部屬於小乘,唯識宗和中觀派屬於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見解像樓梯一樣,分成四種不同層次,一層高過一層。

之所以有這樣不同的層次,是因爲佛考慮到眾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開始傳法就講中觀或密宗,聞法者會難以接受,並因此退失信心,從而不能進入解脫道。如果這一世不能走解脫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爲了給眾生培植相應的善根,爲了適應不同眾生的根基,佛才會以不同教言的方便來因材施教。也可以說,是因爲眾生需要不同的引導,才會有這些教派的創立。這一切,都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而並不是佛教論師或高僧大德們彼此之間的觀點存在著分歧或者矛盾所導致的。

下面分別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觀點一一進行介紹:
(一)一切有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爲: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質,都是由微塵所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微塵,就如同科學目前所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樣,是構成物質的極小單位。他們認爲,所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細小的微塵所組成的。雖然《俱舍論》中對非常細微的、最小的物質結構體,安立了許多不同的名詞:極微、微塵、鐵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象毛塵、日光塵等等,但我們暫時知道是「微塵」就足夠了。微塵又是由最細小的極微塵組成,這個極微塵已經細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說已經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無方分極微塵。這種極微塵是實有的,它是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質,則只不過是極微塵的產物而已。

也就是說,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粗大的物質,都是由許多極微塵堆積而成的,除了極微塵以外,這些物質實際上都不存在。眾多極微塵的累積,就會使人形成幻覺。所謂的幻覺,就是以爲物質確有形狀、顏色等等。然而,這些錯覺中的山河大地、人體、房舍等卻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沒有形狀、顏色的極微塵而已。

極微塵與極微塵之間,有空間相隔。這種極微塵之間的空隙,雖然從宏觀世界的角度來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觀世界里,它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

一切有部同時認爲: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無法像物質那樣由方向來分,而是經由時間來分。譬如一個人心中冒起了一剎那的念頭,雖然這一剎那的念頭在宏觀世界里是非常短暫的,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一瞬間的念頭也可以再分成許多前後的階段,直至最後分到實有的無分剎那。

另外,一切有部還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擇爲實有。

由時間將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無分剎那,與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塵相結合,這兩個元素就構成了人,除此之外,我與眾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經由極微塵以及無分剎那來抉擇人無我,再以此爲理論基礎,從而證達阿羅漢的果位。
(二)經部的觀點

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基本上與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經部進一步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判定爲非實有。

何謂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在一個範圍內沒有被任何物體所占據的位置,這種沒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間,除此以外,並沒有空間的存在。如果有東西占據了某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了;當物體被移走後,騰出來的位置就是空間。由此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假立的、不實在的。

再說時間,不論是一分鐘或一小時,一個月或一年,都只不過是物質變化的過程而已,除此之外,並不存在所謂的時間。我們只能通過世上萬物的變化來判定時間,譬如根據氣候的變化過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等等。這種物質變化的過程,我們稱之爲時間。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太空中沒有任何星球的話,我們能算定時間嗎?不能。由此可知,時間只不過是以物質變化爲基礎,由人的意識而增上安立的法。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說法,到底時間存不存在,它的本體究竟爲何,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課題之一,但經部的論師們卻認爲,時間只是人的一種概念而已,除了物質的變化以外,實際上並不存在獨立的時間本質。

那麽速度又是甚麼呢?只是物質運動的過程而已。除了物質以外,並沒有速度可言。譬如,當某個物體在靜止狀態下,它是處於零的位置;在第一剎那,它進入第一個位置;在第二剎那,進入第二個位置……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速度」。由上可知,無論物體是在零的位置,還是正進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時,都是除了物質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實質上的速度。

雖然從宏觀而言,用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一個物體遷移的速度;但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它卻不存在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遷移。因爲一個極微塵才剛產生,在還來不及遷移之際,就當即消失了。這個觀點,與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比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們如果以一個基點爲中心,來指出東南西北的方向,這些所謂的方向也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爲如果向東移動一段距離,重設一個基點的話,原來的東方就變成現在的西方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故不一一陳述。

以上內容,爲經部與一切有部的差異。

二者的共同點是,經部也同樣認爲粗大的物質並不獨立存在,所謂的存在只是由許多的極微塵占據了空間而已。但極微塵爲甚麼會聚集在某個空間而不分散呢?他們對此解釋道,這是由於每一個微塵都可分成地、水、火、風四大的緣故。請大家註意,這里所說的地、水、火、風,並非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地、水、火、風,而是指某種能力。

所謂「水」,是指將微塵聚集在一起,而不讓它們分散的能力。由於每個微塵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間的吸引力,所以不會散開,但在經部的一些論著中,卻將其歸爲風的力量。而在物理學中,則稱其爲「粒子之間的引力」;所謂「地」,不是指宏觀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堅硬的物質,如骨頭、金屬等物質中的堅硬成分都屬於地;除了四大之外,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就是眾生的共業,這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證明的。

以上內容,是經部關於微觀世界的觀點。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西方的科學家們就提出過原子學說。他們認爲,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質的最小碎片,這種碎片希臘文稱爲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寫法atom,即來源於此。幾千年來,人類一直認爲原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單位,但事實證明,原子根本不是堅實而不可分的物質,而是極爲微小的能源貯藏室。直至二十世紀初期,科學家們才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新的了解,並開始探討潛藏於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個原子的中心,是由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圍有電子(electron)圍繞旋轉。

而誇克學說的提出,更使世人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尺度分別縮小到原來的十億分之一(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一(相對於原子核)。但即使是誇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所發現的更爲基本的粒子,其細微程度仍遠遠不及經部與一切有部所說的極微塵。

更重要的差別是,經部和一切有部通過對微塵的發現,從而抉擇出人無我,並由此走向解脫;而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結果,卻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推陳出新方面。雙方所走路線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