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規內涵

莊嚴內外道場–佛規內涵

①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

各事各物,皆有一定準則,行海航空,亦各有一定的航線,倘無線路,難以達到目的地,道乃萬乘主宰,至草至貴,皇中早定佛規十五條,以使修道者,有此規矩方 圓之則,免混攙左道致道累劫之墜,又因浩劫溺世,欲行大道扶危濟困,必先洞悉其明路,以佛規為重,佛規若曉,行道容易,否則末識佛規真義,致生遲怠,失之 毫釐,差之千里,上下相謬,前後破裂,將耽誤三曹之偉業,自棄前途,不可不慎也。以下轉載十五條佛規之真義。

(一)尊敬仙佛
(1)學道聞性理,必賴明師傳授,若無真明師,怎能授真傳,仙佛本來就是站在師位的先覺者,修這必賴仙佛幫助護佑,怎能不虔誠尊敬仙佛呢?故尊敬仙佛之事列為修道第一步,是修道士信仰的中心思想與力量

(2)尊敬仙佛,是尊其愛護采生的大宏願,是敬服其對一切生靈的無限慈悲心,仙佛之慈悲,由衷尊敬。應跡履仙佛後塵,聽從仙佛啟示去故

(3)尊敬仙佛,就如仙佛常在四周,不可違背天理良心,時存戒懼,不敢稍起一切不正之邪念,久之自然天理純全,心正身修。仙佛受敬心無喜,受毀心無怨,乃取泉生一點真誠之心而己,待以時日采生真誠之心,必可進至「至誠無妄」,此為尊敬仙佛真正意義與結果。

(4)故內不離自性,外不離佛行,道一切天理而行,才合平真正的尊敬仙彿。

(二)遵前提後
(1)遵守前資領導,而啟未來之秀也,修道無此,師生道絕,道無以繼,故此者列為得道進修,成仙成佛,必圓必融之第二步驟。
(2)做後學要有謙虛的態度,平和的心情,不可自高自大,懇求前賢指導,誠敬受教,殷勤行持,不可放鬆,應自悟至道之玄妙,以報師恩大德。
(3)做為前輩者,必須寬容謙恭,指導後學,先知先覺者猶如燈塔,引導後學,學習正理,循循善誘,以身作則,上下一貫,大德化眾。
(4)居上位為前資,應惜護後學,不可欺凌輕視,居下位為後學,要誠心學習修持,勿以人情攀援前賢,諂媚阿諛,以取寵信虛榮。前資後學,同心同德,體天行道,人人提攜,前後和睦,個個同心,免遭廣考,聖事易辦。

(三)齋莊中正
(1)以齋戒規範自己,持齋戒殺,免造因果,潔淨身心,嚴省其行,無欲無邪,不偏不倚,無背理之事。
(2)修道者需內心齋而戒之,不亂不患,外形莊嚴而中正,誠於中形於外,認清真理,堅心定志,責地做去,不可受世俗之迷惑,迷真逐妄,輕易的動搖心志。人無齋而不清,人無莊而身不為,人無中而行偏倚,人無正而做事顛倒,故齋莊中正,亦可為世人修身之本。
(3)做為領導者,為人師表前賢者,應當謹慎,心存正理,己立立人,引導後學,能有正確的行持。
(4)做為前賢者,是為後學者的表率,如自己不能心正身修,怎能指導後學,如有偏差,後學追隨效法,一人墮下萬人落,豈無罪過纏身旁。故凡修道者一切之心與行,必不離此齋莊中正,方能步入聖道之基,基礎堅固,則修道有方矣。

(四)循規蹈矩
(1)遵循規矩,實地而行,事事皆可完善,規矩比如明路、天律、法律、家規也,如無規矩,做事難以完整。
(2)天生蒸民,有一定的法則,眾生秉受天理的本性來出生,就含有天理一樣的美好德性,故循此法則與德行,是其本份之事。
(3)在這末劫年,人類己湮沒正氣,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則,行此大道,須明白的覺悟,要循規蹈矩,先守住做人之原則,不能離開法則,今茲在茲,立定沖天大志,而後行道,方能建自性功德,否則難免被邪迷所染,而致前功盡棄。
(4)大道化世,若無規矩的約束,日久自然就有精神萎縮懈惰的情形發生,違背了此規矩,任爾佈施如恆河沙數,亦無功德可言,故在十五條佛規內,條條皆不可疏漏,方能圓滿成道。

(五)責任負起
(1)真理天道,失傳已久,沉淪在苦海的眾生,到那裏去尋找?世道人心風俗,也己頹敗到極點,挽救迷昧眾生的責任,就在立志行大道濟世的修道者身上。
(2)自領袖點傳,壇主人才到各道親,各人都有各人的責任,應完成各人的任務,建立功德,以沾天恩。
(3)修道者必認明目標,堅立心柱,體行天心,宣理度采,引迷人悟,使眾登岸,挽轉頹風,拯救娑婆,成就佛國的大任。振發百挫不撓的精神,才能盡到修行的責任,以身作則,正己化人,方能妙玄中成就真道
(4)吾人降世人間,應知各人之責任,無責任不成人,故當做之事,必做得圓滿無缺,方是責任之負起,白陽三期,仙佛倒裝下凡為人,其目的在於普渡眾生,是生於有象之凡界,形形色色,而被境之所轉,則脫離了仙怫倒裝之責任也。應速覺悟責任負起。

(六)重聖輕凡
(1)重堅輕凡者重理輕情之義,理為天理,融於人間,是公義之流行,乃儒家不偏不倚之中庸大道,今言之謂重聖,輕情是捨凡情之私欲,是儒家之克己復禮,今言之謂輕凡,釋家之應如是住,應如是降服其心,亦同此義,故重堅輕凡是修圓本性之基本要件。
(2)堅事或凡事可說一心之分,不論處境在何,一心是理即重聖輕凡,一心為利即重凡輕聖。
(3)聖凡並行之時,修道須在人與人之間行於道,士農工商之間行於道,社會國家之間行於道,家庭父子兄弟、伯叔之問行於道,夫婦之間戚友之間行於道,此之謂重聖輕凡。
(4)形雖聖,而心不正,重於功果,不棄妄想之欲,雖形重於聖,即非聖也,所形所作,雖非辦道,而實是益群利索之事,一心是理,所形是德,雖見平庸,而責是天理之流行,此非重聖而何?
(5)若有聖事待爾作,勿因凡事繞身旁,聖事大我故宜重,凡事宜輕乃小我,應破一切牽纏障:水作道中大楝樑,此亦重聖輕凡也。

(七)謙恭和藹
(1)謙恭者謙遜自己,恭敬他人,和藹者和睦人群,藹親而不爭,謙遜可得人之教,恭敬可得人之服,此立身處世之本也。
(2)謙恭可得上之教誨,亦可得下之尊敬,和藹可得上之看重,亦可得下之敬仰。
(3)辦道要使索生明徹頁義,自發虔誠,若以暴燥,瞋怒對待後學,後學易生異念,行道一旦失去人和,單靠一木,難以撐掌大區。
(4)喜氣迎人,上和下自睦,以正道來啟發,一道同風。則分枝別派,道內不和的災禍,將消除於無形之中。

(八)勿棄聖訓
(1)勿棄聖訓者,不要捨棄聖神之訓誠也,真經正法,雖不在文字書冊,而其大意如無文字書冊之流傳,只憑口傳,則大道難以普傳,須賴聖賢之書冊為橋樑,進而悟行實踐,而後可靠口授心印大法而達道。
(2)此規戒,在聖言之流傳,其意義有二,其一是只知保惜聖訓書冊,不敢污損,不敢隨便放置,此雖名勿棄堅訓,但對修道無益也。其二是除保惜堅訓書冊外, 對於聖賢先佛之訓示,能拳拳服膺,敬而道之,步聖賢仙佛之後塵,揚古道之堅理,誠於天理,誠於人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能從容中道。此請勿棄聖訓。
(3)另對鸞訓須有正確的認識,始能得其益,鸞訓是初機之門,不可專恃鸞訓修道,否則一朝離鸞,則道味即淡乏無味,蓋平時不知回心覓道,但向心外形色觀察而尋道也,一旦向外無有顯異可視,無有仙佛可近,則迷茫而無路可行也。
(4)故凡善用鸞訓者,必教人回歸自性以會自家仙佛,必導人心由正宗以同遊自家神境,一旦鸞訓不有,眾生亦可憑自力皈依自性而修道也。
(5)扶鸞揮訓,天才心靈之正邪,主持人之正邪,有決定之作用,正則感召正道仙佛,邪者感召邪道仙佛,阿修羅負責考道,亦托生人間,所辦邪道,亦可揮鸞, 當然感召同類,假無極或仙佛之名著訓揮鸞其訓文,不言真理,不聞經典之意,一味找人來尋師拜祖。天道之中只知誠心,不識真理之輩;或成道之心過急,意志不 堅之輩;或道中失意,思想偏激之輩,或著相修道,欲見祖師之心過切之輩,統統人此廣圍之中,前功盡棄,自墮阿鼻也。
(6)天才能燈心靜慮,主持人能誠心為道,所揮出之訓文,在闡發五教經典,大道真理,引導采生改過向善,則是正文,故觀訓文,須以智慧分析,是理則進,非理則退,不可一律運從,以免遭受文字考驗。
(7)故不可完全以鸞修道也,須自問鸞訓,啟開你多少智慧,體會了多少真理,能否不持鸞訓,不遇仙佛,仍能自修不懈,精進不已,若不能,則當知此病在鸞 訓,而心神外放也,必要收心而回,並請悟之:﹁道在靈台,不在鸞台!﹂庶幾不人於迷昧之途,不負上天苦心設鸞之意。

(九)莫著形相
(1)﹁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即是無臭,又是無聲,有何形相可著,人生自幼,生於形相界內,所見者非形則相,故以此相作真,不知此形相是假,故著於此界,生生死死,不能超此凡界,輪轉不息,認假作真,故修道者,對於有形無形之認識,須悟之掃之。
(2)凡夫只知物不知理,賢人只知理不達理,聖人知理達理,物則有形,理則無形。
(3)何謂著相修道,縱心坐禪,認假作真,無誠念唱,見物隨錄,成道念重,功德念多,自私心大,此皆謂著形修道。
(4)聖賢倒裝迷於形著於相,同淪為凡;凡夫遇境不著,遇相不執,而不被境所迷,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則是聖賢。
(5)修道者,知此世間名利相,既破之,卻又著了修道之功果及人我之相,是破彼相,著此相。
(6)故形與相,是人間之迷境,著於此則人間,不執於此則天堂,既不著相又不頑空,萬象如如,無聲無臭,上天之載也。

(十)手續必清
(1)修道之士須先清廉自己的人格,方能邁進修道旅程。
(2)何謂手續必清,乃指一個人對於所經辦的公事,或是他人之事,或對自己所承擔要做之事,辦得清清白白,謂之手續必清。
(3)修道子必是超世人之修為,所行所作,應從天性所出,如此者定能清清白白,清正公道。如不從天心所發,心存貪妄曖昧所為者,即是悖道道理,是手續不清,種下來的惡果。
(4)修道者,處事應至公無私,切莫貪取不義之財,該得者可得,不該者莫染。如手續不清,皆是修道浩然正氣不足,故動之於心,而不能為道,故孟子日:﹁富 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修道不能為大丈夫,枉生三期。孟子日:﹁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興,與傷惠;可以 死,可以無死,死傷勇一。
(5)佛規諭錄日:﹁於道手續必明詳,道親若交功德費,一分一文記明章,來清去白手續明,步步而升規律長﹂﹁佛家視此一文銀,比之須彌山之王,妄用公款罪極大,濫用公金天牢藏,故而失慎亦勿可,日夜思察放明光。﹂

(十一)出告反面
(1)天有天律,人有規矩,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春去夏來,夏盡秋到,秋過冬臨,冬至春回,一定規律,故人豈可一去不反面,故出門必告於長,回必稟於上,才有圓滿之交代,乃是人生之規律,是禮之部份也,故出告反面,乃人倫大道上不可缺少之一部份。
(2)出告反面有如﹁孝﹂字,為人子出不告於親,反不告於親,被父母擔心掛慮則失孝,﹁悌﹂者為人後,出人不告則失悌,忠者為人臣出人不告則失忠,為人下 出人不告長則失信,則失裡,則失義,則失廉,則失恥何謂也,人生之事,失信,怎能言義,無義怎可談廉,廉不能談,則無恥也。故修道應重禮守矩,出門進入應 相告,方能獲得圓滿交代。
(3)天造宇寰必有其意,天生人體必有所任,人生下世,佛子乘願下凡,應做佛事,渡盡九六,返回原鄉,此出有告,反必有面,方是佛子至大之出告反面。
(4)孔夫子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此於修道而吉,則云吾人既知有 皇中則不可遠遊,遠遊是離道之義,因為道與 中同在,不遠遊則與道同在之義,如是遠遊,則必有方,此乃下凡之﹁遠遊﹂,﹁有方﹂是廣度眾之方也。

(十二)不亂系統
(1)真理獨一無二,不可好高騖遠,貪心著相,以致人旁門,混亂了系統,斷了師尊師母所傳之金線大道。
(2)守住清規,方免失足,倘若不道清規,隨意修道,樹高立頂招風,登得高跌得愈重,若能照真理步步進,則朝夕可保安然。
(3)七二假祖師,三六假弓長,出來考道,各顯各人神通本領,引人人殼,以假亂真,以邪亂正,修道者須防備,勿讓邪廣侵人,尤以壇主人才,為邪廣所注目的 最明顯目標,乘你不慎而至,若見左道之人來訪,閉門謝客,勿為其言語所感動,否則隨便聽其言語,一一依從,自然惑亂了大道正統體系,自絕於金線,性命難以 保全,自廢萬八偉業,墜落地獄。
(4)考道在選聖賢,信心未定便人牢寵,若是認道真確,心志堅定,就能日日精進,達到功游果就的境界。

(十三)愛惜公物
(1)人間以物質而謂,故日物質世界,物質以稀為貴,以多為殘,形成世間之醜陋與高尚,一切之鬥爭多從物質而起。老子日:﹁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 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固有貴於貨,而起惜私棄公之心,此皆非人之本來天心也,故﹁愛惜公物﹂,乃修道當中不可輕視之條目。
(2)為人不可自私缺乏公德之心,何況修道者。對於公物之愛惜,應視如己有,保養其美才是愛惜公物。若是泯滅公德心,隨意破壞公物,不能得以完整,珍惜護愛,何能達到真實修行之徑,如此者是自私自利之作為,豈可談及修道。
(3)愛惜公物之道,本乃天性之美德,如對於公物,不加珍惜,棄公重私,隨意議其毀壞,則積小過成大過,自墜深淵也。

(十四)活潑應事
(1)活潑應事乃是處事敏捷,不留後遺缺點也,此皆以智慧而出之精益辦事也,辦道之事,皆以此才能圓滿而不缺也。
(2)修道者,應須提足精神,精益求精,應付諸事敏捷,絕無敷衍了事,如修道之過程中,若遇挫折或考廣之事,應貫集精神,風雨無阻,活活潑潑應付,絕不動 搖分心,應知該做即做,各負其責,做得盡善盡美,若是遇事困難即意志消沈,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克服困難,不能活潑做到圓滿,即應事無方,不能謂之活潑應事 也。
(3)現白陽修道,修道者在家修行,事務持煩且多,如無活潑應付者,修道即不能圓融達到目的也。
(4)活潑應事之道,本乃自性所發之智慧,不經造作而能合於此道者,才是真正活潑應事。
(5)道隨機而應萬變,辦道亦須隨機而應變萵法,方合天理之流行。

(十五)謹言慎行
(1)謹言者口語小心,吉滿天下無口過;慎行者品德注意,行淪天下無怨惡也,修道之士,口不擇吉,身無揮行,成何修道。
(2)修道皆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故宜口心清淨,無由之言絕勿輕易說出,不吉利之言亦不輕易出口,惹厄災之害,亦勿輕易說出,妨害他人之言絕勿說出, 不責之言,粗語惡口,違法違紀,污言,非人之言絕勿說出,天機不談,國家機密不說,出口成章,言出是理,則是謹言也。
(3)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不做非理事,不起非理念,不去非理地,奉公守法則是值行也。
(4)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故行必篤敬,方能取信於人,故日言顧行,行顧言,絕勿輕於此,則道立矣。
(5)修道之事,言善利人,合於口德;言不善害人,則失於口德。行於道利人合於德;行不善害人,則失身德。絕不可謗道,或品行不慎,毀及大道名譽,故修道者須謹言慎行,切勿疏忽。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