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心地】

活佛老師慈悲

一間房屋如果沒有窗戶,就不能流進新鮮空氣,照進和喣的陽光,將永遠是陰暗。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與真理的啟示,那麼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亦將獃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要糾正錯誤的觀念,去除不良的行為,變化粗野的氣質,必先置之死地而後生,先把自我粉碎無存,經過十字架的痛苦,然後才有復活的生命。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自可超凡入聖。放下與存誠,是入道的捷徑。看得破,認得真,才能擔天下之大任,脫世間之韁鎖。

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到最後就是止於至善。何謂大學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止於至善即是真善美,沒有一點的造作與執著。老子曰:「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因為道能容一切萬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寬懷的心胸,一個人能虛懷若穀,自能處處受益,而有長進,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終點站。

修道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達到最後,就是無得無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個真正有為的大德者,是在幕後默默耕耘,腳踏實地,認勞認怨,而不去炫燿自己的品德才華,不去誇楊自己的功德苦勞,真正達到無德之心,那就是至善的境界。

反省,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檢討,以解人之謗我。
忠誠,以使人之信我。虛心,以聽人之教我。盡職,以報人之任我。
恭己,以得人之敬我。平易,以讓人之親我。量力,以助人之求我。

修道要有
光風霽月之心胸。雲中白鶴之亮節。海闊天空之度量。
匠心獨運之慧智。金聲玉振之言辭。一柱檠天之才幹。
頂天立地之行為。迎刃而解之道學。普濟三曹之仁心。

逆增上緣
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一個人也可以創造時勢。每個人的命運,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弱者才會讓命運掌握。在順逆之間,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志是否堅定。每個人於修道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在考驗修道信心。所以,上天在順逆之間,淘汰不良種子,成就健全棟樑。

逆境是磨練意志的大洪爐。
困境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考驗是一座分金爐,能分出金銀銅鐵。
智慧是一面照妖鏡,能照出妖魔鬼怪。

修道人因孽障與魔力之考驗,而藉此得以超越,也因此道物得以擴展,功德得以增進。所以,處順境需用收斂法,處逆境需用開拓法。

常照爾心
衿高色傲無非驕氣,降服得驕氣下,而後正氣伸。

情慾意識皆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是以

我慢習氣,不能聞道。流俗知見,不能入道。
偏執滯迷,不能語道。依穢為淨,不能知道。
心浮意亂,不能養道。顧是習非,不能謀道。
囫圇吞棗,不能悟道。喜新厭舊,不能趨道。
宴安怠惰,不能學道。將就苟且,不能修道。
法縛理障,不能見道。以文義解,不能會道。
業纏情絆,不能行道。開齋破戒,不能成道。

以上這些都須不斷反省懺悔,才能即時改正錯誤,勇於改過,才能增進智慧。

善言化人
人往往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

所以,得意時勿出驕泰語,失意時莫發激憤言。不雅的言詞,應該不是出於修道人的口中。

一句刺痛心的話,能令人終身悔恨不忘。

一句感動人的話,能令人一生奉行不懈。

君子遇人癡迷處,一言提醒之。
遇人急難處,一言勸解之,亦是無量功德。

上天給人一個嘴吧,用意就是叫你們講善言。

善言者,就是能夠使人遵從效法覺醒,而不是挑撥是非,惡口兩舌。

德澤流芳

積財以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之;積書以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之;為積德以子孫,子孫才能得其澤蔭。

【道德經】雲:「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章)故積才不如積德,愛身不如愛道。

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因為有蟲蛀,也會生?,又有盜賊破門進來偷竊;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在那裡沒有蟲蛀,不會生?,也沒有盜賊進來偷竊。」(馬太6.19~20)故俗雲:用東方的「錢財」,「買」西方的果位。

小茶童禮敬前賢
茶水一杯奉君前
童心已泯不識道
到此板來尋大仙

超塵脫俗
修道要遣其慾,淨其心,改其過,從其善,才能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效。修道人不可逃避世間,厭惡世間,要能超塵脫俗,在塵不染塵,同留不合污。

遣慾是對私慾而言,為私易害公,故要寡慾遣慾。

淨心是對行善而言,淨心行善是自然而然的。

改過是對心志而言,唯堅心持志的改過,方可避免罪過日積。

從善是對真理而言,真理之下,無自尊、權勢與名位之

別,接受真理是平等的,如大雨潤地,樹木花草同受之。

無逃避世間是面對現實,是責任與義務。無厭惡世間是應用世間。

在塵能脫俗便是奇,做作為善者非奇而是異。

同流不合污便是清,斷俗求淨者非清而是激。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