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心靈的塵埃

鼎州禪師與一位小沙彌在庭院裡散步,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從樹上落下了好多樹葉,鼎州禪師就彎下腰,將樹葉一片片地撿了起來,放在口袋裡。站在一旁的小沙彌忍不住勸說道:「師父!您老不要撿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們都會把它打掃幹淨的。您沒必要這麼辛苦的。」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話不是你這樣講的,打掃葉子,難道就一定能掃幹淨嗎?而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幹淨啊!而且我也不覺得辛苦呀!」

小沙彌又說道:「師父,落葉這麼多,您在前面撿,它後面又會落下來,那您要甚麼時候才能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一邊撿一邊說道:「樹葉不光是落在地面上,它也落在我們心地上,我是在撿我心地上的落葉,這終有撿完的時候。」

20120316094651_rvp5

小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甚麼。之後,他更是精進修行。

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麼教都記不得,連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後句,念後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問他:「你會甚麼?」

周利槃陀伽慚愧地說道:「師父,弟子實在愚鈍,辜負了您的一番教誨,我只會掃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頭說:「沒有關系,眾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會領悟的。我現在教你一偈,從今以後,你掃地的時候用心念『拂塵掃垢』。」

聽了佛陀的話,愚鈍的周利槃陀伽每次掃地的時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後,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塵垢髒時,要用掃把去掃,而內心污穢時又要怎樣才能清掃幹淨呢?」

就這樣,周利槃陀伽終於開悟了。

鼎州禪師的撿落葉,不如說是撿去心中的妄想煩惱。大地山河有多少落葉且不必去管它,而人心裡的落葉則是撿一片少一片;禪者,只要當下安心,就立刻擁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儒家主張凡事求諸己,日省吾身三次;禪者則認為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故有情眾生都應隨時隨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葉,即所謂「佛塵掃垢」,還自己一片清靜。

20150401110706423

佛典上有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是人心就好比一面鏡子,只有拭去鏡面上的灰塵,鏡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個人也只有常常拭去心靈上的塵埃,方能露出其純真、善良的本性來。佛典還有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講的是更高的修煉境界。但對於塵世中人來說,這兩首偈的區別並不是很大,關鍵是我們要拂落心靈的塵埃。

剛出生的小孩,是那麼的純淨,那麼透明,那麼可愛,讓人忍不住要去愛憐。但是隨著他的長大,就變得越來越不可愛了,到後來甚至十分令人討厭,這是為甚麼?為何保持一份內心的潔淨是如此困難?紅塵濁世,是甚麼改變了我們?

生活中,財、色、利、貪、懶……時刻潛伏在我們的周圍,像看不見的灰塵一樣無孔不入。時間長了,不去清掃,人的心上就會積著厚厚的一層,靈智被蒙蔽了,善良被遮擋了,純真亦不複見。

那些塵埃,顆粒極小、極輕。起初,我們全然不覺它們的存在,比如一絲貪婪、一些自私、一點懶惰,幾分嫉妒、幾縷怨恨、幾次欺騙……這些不太可愛的意念,像細微的塵灰,悄無聲息地落在我們心靈的邊角,而大多數的人並沒註意,沒去及時地清掃,結果越積越厚,直到有一天完全占滿了內心,再也找不到自我。

落葉之輕,塵埃之微,剛落下來的時候難有感覺;但是存得久了,積得多了,清理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在生命的過程中,也許我們無法躲避飄浮著的微塵,但千萬不要忘記拂去,只有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會如生命之初那般清潔、明淨、透明!

Buddha-Weekly-feature-Buddha-Teaching-Loving-Kindnes-sutra-discourse-Mettanisamsa-Sutta-buddha-teaching-343x152

一切污濁皆源於心,有時一點小小的污垢就足可以令人誤入歧途。時時檢查自己的心靈,切莫讓那本是潔淨的心靈蒙塵。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