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對弟子又講了幾句教言:
尊者說:「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爲裝糢作樣時,乃爲策勵精進時。」
末法時代,重視形式過於內在。但修行人不應裝腔作勢,只圖人前好看,而應該時時策勵、勸勉自己,日日夜夜精進修行。
「非爲尋求高位時,乃爲置於卑位時。」
有些人通過傳法謀求名聲、地位,自認爲如何了不起,這都是顛倒的。此時應該身處卑位,穿著一般的衣服,過節儉的生活,默默無聞地修持。
「非爲攝受眷僕時,乃爲依止靜處時。」
如果自相續絲毫未獲得佛法利益,千萬不可前往城市攝受眷屬。否則,結果往往有悖於初衷,不但於他人無益,自己反倒被「攝受」了。
曾有一位國外的上師,流著眼淚說:「有個修行人,他一直希求格西學位。獲得了學位以後,他馬上進入城市攝受眷屬,但幾天之後便還俗,被紅塵給吞沒了。」這的確是最悲哀的事情。因此,修行人應該依止寂靜地方,這樣才能圓滿自相續的功德。
「非爲調化弟子時,乃爲調伏自心時。」
自相續尚未得到調伏之前,要調化弟子是很困難的。因此,現在是調伏自己的時候,不是調伏別人的時候。
「非爲隨持詞句時,乃爲思維意義時。」
現在不是耽著詞句的時候,語言是否動聽並不重要,用心思維和修行法義才最關鍵。毫無修行的人,口頭上說得再好、形式上做得再如法,但相續若與法背道而馳,死時便無有指望之處了。
因此,我們如今應反反複複思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每一個道理,若能如此,才會生起穩固的定解和境界。
「非爲到處游逛時,乃爲安住一處時。」
個別修行人天天到處跑,今天朝印度,明天朝拉薩;去這個寺院,那個寺院;採訪這位上師,探望那位上師;在這兒受個灌頂,到那兒問點問題……這樣跑來跑去,跑習慣了以後,就不能靜下心來修行了。一旦哪天要離開世間、面對死亡,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把握呢?
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終生只依止一兩位上師,踏踏實實地修行,這是我們的典範。如果對自己的上師沒有信心、沒有清淨觀,那依止再多其他上師,也不一定有利。而且作爲修行人,最好不要去城市,那里蠱惑人心的外境太多了,去了以後,能護持內心、精進修行的人極爲罕見,所以大家務必要註意!
選自《前行廣釋》 索達吉堪布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