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葛籣•費格斯博士,在藏傳佛教禪修導師邱陽創巴仁波切和薩薑米龐仁波切的指導下學修佛法。作為那羅帕大學的教授,他曾撰寫《自然的覺醒:探索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2009)以及接下來的這本書《本具的勇氣:恐懼與無懼,醒世之路》(2012)。他曾指導禪修35年。
今早我開始羅列一些平日裡我很害怕的事情。和很多人相同,我也害怕死亡。同樣,我也擔心家人、朋友、至愛會死去。我害怕失去親人,我擔心失去愛,我不願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同樣我也對身體的不斷衰老感到恐懼(我是否進行了足量的鍛煉?我是否服用了正確的營養品?能否躲過遺傳基因導致的疾病的襲擊?)。作為一名佛教修行人,我學會了對自己的無明、消極逃避、焦慮、整日散亂於外境等根深蒂固的習氣感到恐懼。
被我稱之為「本具的勇敢」的禪修,它是基於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彌足珍貴的勇敢與慈悲這一古老的傳統智慧之上的。這種禪修概括了一整套和恐懼對抗的次第修行方法,它(這個方法)是改變自我和世界的直接途徑。這條路指導我們如何有智慧地、快樂地生活,同時與他人、自然界和諧相處。
真正的修行使我們能夠直面我們的內心以及外境,並且能夠將這兩個有所關聯的領域帶入活生生而又充滿愛的對話之中。與恐懼交朋友——品嘗它、咀嚼它、熟悉它——打開了一扇門。我們不需要依靠現代社會中無時不在的追求和消費來提升我們的內在力量和自信。身處內心世界與外在社會的貧乏、暴力、狹隘與怯懦之中,通過探索本具勇敢的方式,我們勇敢的精神先驅﹑那些歷代親證自在無畏生活的男女修行人將帶我們走上勇氣之路。
若想發覺本具的勇敢,我們首先必須發現勇氣是我們的本性。這一本初和與生俱來的本性表現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來自人際關係、家庭、工作、金錢和健康各方面挑戰時所表現出來的信心。這種方法肯定了我們本來就是勇敢的——我們可以通過念住禪修①強化並且使這顆與生俱來的無懼的種子愈發成熟。祥嶽俊隆②給他的學生建議道:「你本來就很完美,你需要的只不過是一些改進。」這裡闡述的覺醒的旅程是通過對我們與生俱來的勇氣的洞察,在有經驗的修行指導下面對我們的四種主要恐懼:對自我的恐懼,對他人的恐懼,對空間的恐懼及對顯現的恐懼。
與自己交朋友——與我們的身體、情緒、變幻的念頭交朋友是踏上勇氣道路的基礎。邱陽創巴仁波切總結說:「最終,勇敢的定義就是不要害怕自己。」我們對他人的逃避來源於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善良、力量以及適應力缺乏信心。所以,對自己越來越友好才有可能對他人越來越慈悲。因此,通過開放、自然、漸進的心靈訓練,我們將學會如何將對自己的慈悲③延伸到其他眾生:家人、朋友、甚至家養的動物乃至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將習以為常的恐懼他人的態度轉變為傳播無限的愛和慈悲作為我們的基本生活準則。
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打開心,面對周圍的世界,那麼這條通向完全覺醒的無畏的道路將會繼續:在這個過程中不要讓自己對是否進步或怎樣才能進步焦慮躊躇。我們發現這種內心中的評判是對進步的一種幹擾。這種高度亢奮的內在批評時刻縈繞心頭,但是往往適得其反,導致效率低下。相信這些在我們大腦中不斷出現、亂七八糟的評價往往會使我們遠離本具的勇敢。這樣的過度警覺顯然來源於恐懼:「如果我不時時刻刻地檢查自己,怎麼能保證不會犯錯呢?」放下這些永無休止的判斷以及和其他人做比較,會自然現前勇氣和慈悲。就像學習一種舞步,當我們足夠熟悉的時候,就不再需要時刻緊盯著腳。最終,我們會感受到音樂與舞動融為一體,隨之,在與舞伴的共舞時表現完美,同時踩拍也很準確。
最終,我們這條路上的主要挑戰,變成了有創意地直面顯現的恐懼。迄今,我們很多人已經熟稔獨處時通過在坐墊上禪修,來觀想內心的愛和勇敢。到了一定時候,覺醒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觀察修:「不要只坐在這兒,去做些事情吧!」我們這個世界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所面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我們不能將內心的旅程與心所顯現的外境割裂開來。作為一名修行人,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在無論在家還是在工作的地方,鄰裡抑或是社區,我們傳遞的是覺悟還是脆弱?是怯懦還是勇氣?

我的老師邱陽創巴仁波切把「藝術」重新定義為「由無侵略性的調柔與讚賞引發的任何行為」,他把這種修行稱為「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做一頓飯以及之後的打掃都可以以一種覺性的方式藝術般地生活著。於是,我們成為了自己的生活以及我們共同的命運的創造者,共同創造一個災難性或是健康美好的未來。這完全取決與我們自己。願與生俱來的勇敢種子能在這種修持下綻放出越來越多,無畏的慈悲之花。
註釋:
① 念住禪修:禪修專有名詞,參見
http://baike.baidu.com/view/435012.htm
② 日本曹洞宗僧侶。是將禪宗思想介紹到西方世界,重要的日本僧人。
③ 對自己的慈悲,此處也可譯為共情。理學名詞「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此詞有多種中文譯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