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知道,「修身」實際上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目,因為要修身必須正心,要正心必須誠意,要誠意必須致知,要致知必須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目除了可以用「明德」這兩個字概括,還可以用「學習」這兩個字來描述。所謂「學」,就是第一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所謂「習」,就是在第一次「學」的基礎上,重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目的過程,也即不斷串習,使得內心對某個道理以及和這個道理相應的取舍更加熟練和穩固。《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意思是,將學到的道理進行反複串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中所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也可以更換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學習為本」。
既然學習如此重要,為甚麼很多人不能趨入學習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顆心靈之所以不能認真學習,就是因為內心不安定。所謂內心不安定,就是內心有各種情緒和雜念,心一旦處在這樣的狀態,就很難去格物致知。例如,熱戀中年輕人,由於內心貪愛熾盛的緣故,使得情緒波動很大,因此很難將功課學好。又如,一個人如果內心處在怨恨的狀態,整天想著仇人及其不悅意相,或者想著如何去報複別人,這樣就很難趨入格物致知。所以,心不安穩則不能格物。
心為甚麼不安呢?因為心靜不下來,也即雜念妄想太多,一會兒想到東,一會兒想到西。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不靜」的心,只見妄念紛呈,一個接著一個,無有停息。如果不斷用木棍攪拌水面,水面的波紋就無法消失,因而無法映出河邊美麗的景象;如果沒有木棍擾動水面,水面就會平靜下來,平靜的水面自然能映出周圍的景象。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不斷有各種妄念來擾動,心就會起伏不定,一顆起伏不定的心,必然會被各種情緒和雜念所籠罩,因而認知事物的能力就會受到蒙蔽。所以,古人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就是指這個道理。甚麼是「淡泊」呢?就是內心沒有猛厲的貪愛和怨恨等情緒;甚麼叫「寧靜」呢?就是內心雜念稀少。貪愛和怨恨等情緒會扼殺、埋沒人的志向,所以只有將貪愛和怨恨等情緒淡泊了,志向的翅膀才能得以伸展和翺翔;雜念會擾亂人的心靈,使得我們無法觀察和分析,所以只有將雜念去除,心靈才能從雜念的繩索中得到解放,從而可以格物致知,明白很深的道理。
心為甚麼雜念多,靜不下來呢?或者因為內心缺乏目標,或者目標錯誤,不在格物致知上。內心沒有目標,就是沒有志向,不知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思想和行為就隨隨便便,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一個醉漢,根本不知道回家的路,於是就步履蹣跚地東一步、西一腳,這樣走了很久,也回不了家。沒有志向的心也是這樣的,雖然起了很多念頭,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卻一事無成,白白地虛度光陰而已。內心目標錯誤是指內心雖然有目標,但卻不是格物致知,這樣也無法讓心趨入學習的狀態。
既然離苦得樂是每一顆心靈所具有的屬性,為甚麼心會出現沒有志向或者志向錯誤的情況呢?實際上,「離苦得樂」是深層次的心,而志向則是表層次的心。心在深層次雖然有離苦得樂的需求,但是由於表層次的心存在愚昧的緣故,不知道如何實現心靈的深層次需求。換句話說,由於心對「離苦得樂唯一依賴於讓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這個真理還處於未知愚昧的狀態,所以雖然試圖通過種種行為讓自己離苦得樂,但是卻不得要領。
對上述過程進行歸納就是:心不能格物致知的原因,就是心不能安定(不安),心不能安定的原因是心不靜、雜念太多(不靜),心不靜、雜念多的原因是心沒有志向(不定),心沒有志向的原因是心對「離苦得樂唯一依賴於讓自己的身口意止於至善」這個真理還處於未知的狀態(不知止)。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會知道:「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慮」和「得」分別是「格物」和「致知」的簡稱。
所以,「知止、定、靜、安」是「格物致知」的四個前行條件,缺少了這四個前行,一個人的心根本無法趨入格物、致知,不能趨入格物、致知,就無法誠意、正心、修身,不能誠意、正心、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知道,從虛空中根本無法平白無故地產生食物或者生活資具。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的。有了因才會有果,無因而生果的例子一個也找不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憑空產生。同樣,「格物致知」也概莫能外,如果前行條件「知止、定、靜、安」不具備,也無法產生「格物致知」這樣的果。既然「從因生果」是整個宇宙的法則,我們要成辦一件事,就必須要遵守「從因求果」的法則,離開了這個法則,我們就會一事無成。例如,要得到蘋果,就必須從結果的蘋果樹上摘取;要得到結果的蘋果樹,就必須有蘋果樹苗;要得到蘋果樹苗,就必須將蘋果樹種播種在田地裡。這就是從因求果。
格物致知的這四個前行條件,對我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現今,很多學生成績不好,家長也為此大傷腦筋,想盡辦法要解決這個問題,卻不能抓住要害。其實學習成績不好,並不是因為這些學生腦袋愚笨,而是心不能安定下來,制心一處,將心專註於所學的內容之上。這其實是成績不好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原因了。如果能夠將自心專註於所學內容,就一定能格物,能格物就一定能致知,致知後成績肯定會好。
不能將心專註於所學內容的唯一原因,其實就是貪愛和怨恨等心念多,導致與學習不相幹的雜念太多。我們需要了知,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並不存在其它另外一個原因,使得心不能專註於所學內容了。例如,對游戲和玩耍有貪愛,心裡就會一直想著游戲和玩耍,於是心就不能集中或不能完全集中於所學內容,心不能或不能完全集中於所學內容,自然就不會對所學內容徹底明白,心不能徹底明白所學內容,成績自然就不會好。
為甚麼心會集中於與學習不相幹的對境之上而生種種雜念呢?原因也只有一個:內心還不知取舍,沒有樹立一個志向。如果內心有了一個明確的志向——我應當做甚麼、不應當做甚麼,當這個志向強烈到一定程度,心就很難產生與志向相違背的雜念。例如,某個學生為甚麼會貪愛網路游戲而不喜歡學習呢?是因為內心沒有真正樹立「我要學習、學習應當是我的唯一所求」的志向,而只是「志在游戲」。
心為甚麼沒有正確的志向呢?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沒有能夠反複觀察正確志向所指的目標對離苦得樂的作用。一旦內心反複觀察正確的志向所指的目標可以帶給自他很大的安樂,則心自然就會樹立這個志向。例如,某學生為甚麼沒有樹立「我要好好學習」的志向,原因就是沒有反複觀察和思考「好好學習」可以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很大的安樂。
成辦世間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信、欲、進、果」這四個步驟(其中「信、欲、進」這三者,也可稱為「信、願、行」)。觀察到一件事對離苦得樂的作用,就會起信;起信之後,就會生起願望;有了願望之後,就會進趣;進趣之後,才能得到結果。這裡,「知止」就是讓自心對止於至善起信,起信之後就會生「定」——也即立志讓自心趨入明明德和親民,立志之後就會去除明明德和親民的違緣(靜)並成辦種種順緣(安、慮、得等等)。
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後,我們再來一一詳細觀察「知止、定、靜、安」這四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