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持與心理衛生——心理、精神疾病解決的根本方法(一)

一. 心理、精神問題的日益凸顯

二十世紀後期,人類社會沿著“資訊公路”飛速向前,科技的高度發達,創造出高度的經濟效益,提供給人們越來越方便、豐富、新鮮的物質生活條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將人類推向一個全新的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然而,人的精神並未能與科技和經濟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勢。信仰崩潰、價值失范,成為全球普遍的社會問題,不安、厭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與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疏離等“時代病”如瘟疫般流行,個人主義、縱欲主義、享樂主義氾濫,道德淪喪,人情冷漠,滋生出貪污腐化、營私舞弊、吸毒販毒、拐騙扒竊、賣淫嫖娼等社會毒瘤,犯罪率有增無減,恐怖事件連續不斷,抑鬱、焦慮、神經衰弱、失眠、強迫症、癔病、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僅抑鬱症患者已達二億多人,發病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女性中罹患此症者為男性的二至三倍。專家們預言: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殺手。

精神心理疾病在發達國家一般較為嚴重,美國八十年代的統計表明:有百分之五的人曾經或正在接受精神病院的治療,百分之二十的家庭由於某個或全部家庭成員被精神、心理問題所困擾。近年來統計,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一生中曾去找過心理醫生,抑鬱症的發病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五。日本、加拿大等國的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也居高。

中國衛生部負責人披露:精神障礙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國內各類精神病患者約一千六百萬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達八百萬人,精神病發病率從五十年代的千分之二點七上升到目前的千分之十三點四七,約增長了五倍,大約每十年翻一番。全國每年因精神問題自殺者約二十萬人。

精神心理疾病在都市人、青年、老年人中發病率偏高,有關部門對國內都市人口的抽樣調查,發現百分之二十三點二的被調查者有明顯的抑鬱症症狀,百分之六十的人承認自己近來“有點煩”。北京市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有百分之十六點五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上海一個中學對1168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厭學、恐學、翹課的學生達百分之三十四,百分之十二點五的學生有孤僻、怯弱、說謊等個性方面的缺陷,百分之二十八的學生存在心理異常,其中有嚴重精神障礙者達百分之五。青年和老年人因精神問題自殺的現象,在日本、中國等地已經相當嚴重。

各種精神、心理疾病,絕大多數都由精神、心理的主觀因素所導致,緊張、憂慮、痛苦、壓抑、封閉,缺乏自我調節心理的技術、心理承受能力太低、遇事想不開的人,當人際關係不和諧,或遇到挫折、打擊時,便很可能會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

精神病學認為,精神、心理疾病有其生理病變的基礎,如5-羥色胺的缺少導致抑鬱症等,氣候的陰冷和冬季的漫長也與抑鬱症有關,但追究其生理病變,終由精神原因造成。精神、心理原因除導致精神、心理疾病外,還能引起許多生理性的疾病,中醫早就指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淫(過度興奮)及鬱塞(過度抑制)會傷損五臟而引起疾病: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

佛教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卷九以“業”為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破犯五戒的惡業引起五臟、五官病;殺害之業引起肝病、眼病;酗酒之業引起心臟病、口腔病;淫亂之業引起腎臟病、耳病;妄語之業引起脾臟病、舌病;偷盜之業引起肺病、鼻病。

“業”指有意識的行為、語言、思想,業都由屬心理活動的“思”(決意)發起,三業中的意業即是心理活動,身口二業的實質甚至可看作意業,引起疾病的惡業,終歸由不善的心理活動——“煩惱”發起。《正法念處經》卷一云:“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一切皆心作。”《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贊品》云:“諸業心為本。”現代醫學稱由精神、心理原因及主要由精神、心理原因導致的生理性疾病為“心身病”或“心理生理疾患”,此類疾病有癌、腸胃病、高血壓、冠心病、失眠、皮膚病等許多種。

據有關統計,在當今所有疾病中,心身病要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醫生們估計,在醫院精神科以外的其它科室治療生理性疾病的病人中,起碼有三分之一以上兼有精神、心理疾病或心身病。

340910253_m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提出了七條心理健康的標準:1、智力正常。2、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3、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4、人際關係和諧。5、可以能動地適應和改善現實環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拿這一標準來衡量,人群中心理不健康、亞健康者,大概起碼要比已患精神、心理疾病者多出兩三倍。關於這一情況,目前尚無統計數字。

據筆者的粗略觀察,在當今中國大陸的人群中,善於自我調控情緒、人格健全、意志較強、人際關係很和諧者,連一半也不到,多數人都或多或少被情緒不能調適、心理不太平衡、人際關係不大諧調所困擾。今天人群中大量的“追星族”、“發燒友”、“網蟲”、“麻將迷”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甚而畸形變態的表現。

佛教《大日經》《大毗婆沙論》《立世阿毗曇論》等說,“勇猛強記”、“能修梵行”、“能寂靜意”、“常思念利他”、“聰明”、“能別虛實”等,是人類的基本特徵,按此,心理健康,大概起碼須具備有正見、能自我控制貪欲等煩惱、具有較強的意志力和較高的智力、常懷慈悲利他之心、內心時常安樂寧靜等條件,如果用這一標準衡量,人類中夠得上心理健康、堪稱為合格的“人”者,恐怕只占少數,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說為數不太多。在佛陀眼裡,芸芸眾生,都是精神心理處於病態者和不健康者。

心理不健康、亞健康的人,有時乃至經常被緊張、失意、憂慮、鬱悶、憤懣、嫉恨等有害於身心健康和人格形象完美的不良情緒所困擾,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人際關係不協調、生活得不快樂,於個人的自我實現、事業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影響巨大,並且往往將不良情緒傳染給他人,破壞家庭氣氛和社會環境。

當代心理學證明:對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而言,“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情商(EQ),指對自他情感的理解力、自控情感及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情商過低,即是心理不健康。若情商低到難以承受生活中的某種刺激,引發抑鬱症、失眠等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等精神病,及癌、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身病,則更是痛苦。

340926326_m

心理疾病中最常見的抑鬱症,有對一切興趣減退、全身疲乏、無價值感、極度悲觀、不願與人交往、有自殺念頭等症狀,輕則失去工作能力,重則以輕生自殺告終。

精神分裂症則更為嚴重,或狂燥,或妄想,或陰鬱,完全失去理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有攻擊性、破壞性的舉動。

心理、精神病患者不僅自己痛苦不堪,而且給家人、親朋帶來苦惱和包袱,給社會造成損失,對他人形成干擾。

由精神心理疾病所造成的經濟損耗,抵消了不少經濟增長率,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據統計,全球僅用於抑鬱症的醫療費用,每年即高達六百億美元。

精神、心理疾病的日益嚴重,自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社會文化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弊病。舉世畸重物質文明,荒廢精神家園,宗教貶值,意義喪失,人們失去或淡化了足以安身立命的信仰,從而使心靈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應對外界的種種誘惑、刺激和干擾以保持內心的安寧,是造成精神心理疾病氾濫成災的首要原因。

就外因而言,社會發展的速度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迫使現代人從幼稚園時代起就被套上軛繩拼命狂奔,知識爆炸、資訊轟炸,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活得越來越累;成天被關在鋼筋水泥的牢籠中,離自然越來越遠,成為工業社會大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迷失了自我。

2

人際關係商業化,人情冷漠、商戰激烈,貧富懸殊、分配不公,及貪污腐敗、爾虞我詐等醜惡現象,惡化著社會生存環境,再加上人口飽和及噪音、垃圾、空氣污染等自然環境的惡化,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其中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者,當面臨考試成績不佳、升學落榜、失戀、失業、經營虧損、破產、晉職不遂、家庭不和睦、人事關係緊張等問題時,便容易精神超負荷,發生心理、精神疾病。特別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較脆弱的女性,和適應能力衰退的老年人,精神、心理最容易出毛病。

事實證明:高科技與經濟高效益,並不必然帶動精神境界和心理素質的提高,相反,隨之而來的倒是心靈的退化和新的心理、精神、生理病態的出現,如網路色情、網路外遇、網路謠言、語言能力退化、手關節痙攣等“網路綜合症”的流行和高科技犯罪率的增長。有人預言,電腦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會使很多人生活在“虛擬世界”裡,完全喪失自我。精神心理問題的嚴重,已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患,不少人呼籲:重視心理衛生,關注精神健康!

你可能會有興趣

感恩護持《菩提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主頁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