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每天很歡喜到寺院以鮮花供佛;但一離開寺院,內心就會現煩惱狀。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有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後開辟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於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士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佛經裡說:『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莊嚴。』」
居士說:「我不求甚麼!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學佛心中應無所求,當下就是清淨。」
居士說:「我每次來到寺院都很歡喜,心也很清淨;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我要用甚麼方法,讓我的心清淨呢?」
禪師說:「花瓶裡的花,一段時間後就會彫謝!你知道該用甚麼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彫謝。所以必須要每天換水,並且剪掉爛掉的梗及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淨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淨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這位居士聽完後,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裡,不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這種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於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一不是清淨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淨的道場!」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淨。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幹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環境要面對,不如先自我淨化,把內心的世界清淨,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淨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淨的道場!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修行,無非是要時時調節自己的心。內心如果清淨,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習氣可愛與可厭的分界
同樣是患了老人癡獃癥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歡喜,另一位卻讓人心起煩惱!年輕時心念的養成,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
有位中年婦人來看我,訴說家中的公婆讓她很煩惱。她說:「公婆都很老了。婆婆又患了老人癡獃癥,很難伺候,一天到晚嘮嘮叨叨。整理好的東西,她總是又弄得亂七八糟,兩老也經常嘔氣吵架。我想遵從師父的話,對長輩孝順,可是像這種情形,我要怎麼孝順呢?」為此,她心裡又煩又氣。
這位老婆婆在年輕時就常常和媳婦挑剔、計較,媳婦也和她計較,所以她心裡存有許多埋怨。現在年紀大了,身體失去健康,腦筋也癡獃了,但是她潛意識裡的心念,還是怨、恨、報複。所以媳婦整理好的東西,她又會把它弄亂,讓人煩惱。
另外,有位李居士的母親也患了老人癡獃癥。雖然她的身體行動已不太自由,也不太會認人、記憶力衰退,但她總是笑口常開,口說好話。所以照顧她的人,也照顧得很歡喜,一點都不疲倦。
李太太說她婆婆從前待人,就是人人都好、事事都好,和左右鄰居也都相處得很好。她心量很大,別人若對她有甚麼恩惠,她都謹記著要報恩。雖然她現在患了老人癡獃癥,但是看到人總是說:「你好,你做人很好啊!」沒有一句不好的話。因為她年輕時就把心念照顧得很好,所以習慣性的甚麼都好、甚麼都感恩。因此照顧她的人一點都不累,她的親人也都喜歡她。
平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顧好心念」。心念是我們「來去」的種子,不管現在生活在何種環境中,我們的心念若沒有照顧好,那就很容易受環境所影嚮,於順境中增加欲念,於逆境中則增加造業的機會。這都要視自己能否把周遭的環境,轉變為修行的境界,進而藉境修心。當欲境現前時,要以戒、定、慧來控制物欲的陷阱。
心念的培養確實很重要,一點都不能疏忽!人來到世間,從幼年開始就受環境的燻陶及影嚮,而養成一些習氣;習慣成自然,到老時就更由不得自己了。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知一切都出於心念。今生今世由這種種不同的潛意識,即可感受到「業力」的種子真的很可怕!這股力量竟然如此強烈,更何況是來生來世?
我們若帶著怨、恨、惡的念頭,將來又要過怎樣的人生呢?如果我們抱持大愛、廣結善緣,看到人就歡喜,做甚麼事都很甘願,那麼來生來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愛,也可以去愛很多人。
餘習會跟著我們轉到來生,您是選擇令人敬愛,或是引人厭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