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神祕莫測的宗教文化。
禪學,蘊含著無限禪機的機鋒棒喝,古來悟達者幾人?
禪韻,那菩提樹下「拈花一笑」的掌故,讓多少人問禪?讓多少人著相?讓多少人膜拜?讓多少人頓悟?讓多少人明心?
穿越历史的時空,拔開層層迷霧,禪的博大,禪的精深,禪的義理,則是在達摩之前便流入中華。
打開禪的卷,東漢和南北朝便有譯經百冊,中華禪學,又豈止於達摩祖師一家之傳?流韻千年的東方文化,早已蘊育了這一神祕的佛學瑰寶。一個禪字,便讓古今中外十多個世紀的僧俗道侶,文人雅士迷戀不已!
禪,道也、哲也、理也、機也!
禪韻,包含在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中。
禪是一部宗教文化的演義史。
從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悟道始,禪便流行於天地之外,而又蘊藏於形神之中。當年佛祖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便有了「以心傳心」,「悟心印心」的菩提妙傳。「拈花一笑」的禪頭,便隱示了無盡的哲理,開啓了中華禪學之門。
梁武帝時達摩傳衣東土,漢傳的禪學方奠基華夏,逐漸形成了中國自己核心性的佛學。
始祖傳經,五祖弘法,六祖悟道以一脈五宗名滿天下。中華禪學,擁有了一個不朽的「東土肉身菩薩」慧能大師!
禪史的演義,伴著華夏文明的历史長河一路走來,早已融入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
禪是一種超然的心境。
禪學相傳,重在一悟。
禪宗以心證道的機理,重在於靜中得悟,靜中得道。但若想從禪理中尋找一個統一的規律,不二的法門,便有一種無門可入的感覺。
禪,有著一種無邊的靜,細細體會那串串經文,無不在以無數的禪理,訴說著種種因緣;以簡捷的語言,演示著無邊的佛法;以有形之經,悟禪之本來。
禪是佛理,但又無定理,所謂法無定法,得者自知。
禪是微微一笑,佛祖妙心不露,摩訶迦葉一人得悟。
禪是心意相通,五祖用心良苦,妙在無言有意印心一笑間。
禪是結印指月,六祖慧能妙語解禪機。
禪是淡然面對生活的過往,在紅塵中保持一份純真的思想。
禪是月華如水的夜晚那伴著悠揚的佛樂劃過心空的恬淡,在不經意間悄悄地叩嚮你的心門。
禪是兒時外婆純樸的鄉音「菩提提樹,菩提提樹,明鏡無臺心靜來;拈花花笑,拈花花笑,佛祖渡化修行來;蓮花花現,蓮花花現,慈悲之心常存來。」中的無限寬容。
禪是山水叢林間的陣陣佛樂,聲聲梵唱,古剎鐘聲,寶像莊嚴。
禪是在受到傷害時,還能冷靜地告誡自己:「學會寬容。」
禪是心靈深處那淡淡的情懷,是對生活的感激,是對父母的感激,是對友情的感激。
禪是旅行時一杯解渴的水,寒冷時一件溫暖的衣,傷心時一句關心的話,不幸時一雙援助的手,病痛時一聲真誠的祝福。
禪,不在世外,也不在世間,但禪又無時無處地存在於世外,世間!
紅塵走過,總想在喧鬧中尋找甚麼,於是,蕓蕓眾生開始了執著的人生追求和不停的思考。
在生活與感悟之間,在現實與禪學之間,時光依然在流去。
慧能「未佛先悟道」,「未僧先成祖」才有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偈語。
我們固不能做到佛家的大徹大悟,但於立身處世之時,可以努力地尋找和體會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禪機。其實,禪就在我們心間中,禪就在多彩多姿的紅塵中。
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陸放翁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禪,在有意無意之間揭示了一個義理:「禪悟之道,貴在明心。」
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禪是生活的智慧,是人生的哲理。心靈如一面鏡子,如果鏡子蒙上了灰塵,就會看到一片污垢的世界;如果鏡子一塵不染,就會看到晴天麗日。在無法改變不如意的現實時,可改變心情,把我們靈魂的鏡子擦拭得更亮。禪就像一條回家的路,通達我們的心靈家園。泡一杯茶,讓我們一起來聽禪、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