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佛法的輪回說,是講究人的行為意義的教說。它註重行為的影嚮力———業力。依佛教的業果思想,存在是決定於業。
一般人因為不大能直接體會這一個既科學而又合理的生命因果法則,佛及菩薩們就用生死之間的流轉,來建立一個易為人了解並註意的教說。但真正確實深入地了解佛法的六道輪回說的人,會知道真正的輪回,並不只是在死後,而是生前的人,念念皆已經在輪回。死後的輪回,只是生命流轉的一部分。而能在生命中見到生前「當下的輪回」的人,自然就會了解甚麼是死後的輪回。而死後之所以會輪回,也只不過是法界中一切法不常不斷,不住流轉的一部分而已。
佛法由緣起思想而主張「無我論」,往往就有人以為既然無我,就不能輪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人雖並無實體,故不是「同一個人」在由此到彼的旅行。但佛陀曾開示過緣起法義「此有故彼有」的相依道理。故業力相續的輪回流轉,就如水面波紋一般的如幻無實。只要在一平如鏡的湖中投下一顆石子,湖面馬上就會有一圈圈的波紋做同心圓狀地擴散開來。波浪本身當然是並無實體,而只是水面受到力的推動而產生忽高忽低的現象。但那一圈圈如幻的存有在湖面上卻又是如此的真實,真地就好像有一個東西在水面上由此到彼。而且大的石子會產生較大的波紋,小的石子則會產生較小的波紋,也是一點不假,不會混亂的。這就好像業力雖無自性,但當其在作用時,也是千真萬確無有混亂一樣。
佛法六道說所蘊含的生命觀,把人的生命存在狀態,和自己的行為連上關系。指出人在死後,會由生前的業力而像波紋一般地流轉到哪一道,是根據自己生前的所做來決定。人在今生雖然是人,但下一生會是甚麼,卻並不一定。
人有可能會因修福積善,而使生命中多是善業,則在死後「流入」天道,享受一個較人間更美好、愉悅的生命存在。但也有可能會因今世做下種種的惡業或「染業」,而在下一世承受較高的痛苦。若以第一章的河流喻來看,這就好像水在目前雖然流經的是風光綺麗的河川,但今後也有可能流入不同的湖泊、小溪或溝渠。只是決定人的命運的是業力,而決定水會流到哪裡去的,則是地形、重力、氣壓與風力等種種大自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