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並無大小乘之別
在弄明白這一點之前,你會一直有個困擾:「到底是應該嚴格遵守戒律的繁文縟節,抑或是可以不拘泥於形式?」只要你完全明白了我們的禪道,就不會再有這種困擾,因為你做的任何事無非都是修行。
只要秉持一顆大乘的心,那麼修行就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分別。哪怕你的行為看似犯了戒,但你卻是在真切的意義上持守著戒律,重點是,你懷抱的是一顆大心還是一顆小心。
簡單來說,只要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思善、不思惡,都是傾註你全副身心去做,那麼你就符合我們的禪道了。
道元禪師說過:如果你對某人說甚麼而他不贊同,不要嘗試從知性上說服他。不要跟他爭辯,只要聽他的反對意見,讓他自己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這番話非常有意思。不要把觀念強加給別人,而是與對方一起思考。如果你覺得自己贏得了辯論,那一樣是錯誤的態度。試著不要去爭辯,不要有爭勝心理,只是聆聽就好,但我們要是擺出辯輸了的態度,那也是不對的。
當我們提出甚麼意見時,常常會想要說服對方,或強迫對方接受。但在禪弟子之間,說話或聆聽時,都不應該有著任何特殊的目的。我們有時聆聽,有時說話,如此而已。那就好比是打招呼:「早安!」透過這一類的溝通,我們就能有所成長。
煩不煩?由你來決定!
甚麼都不談也許很好,但我們沒有理由該始終保持沉默。不管我們做甚麼,都是修行,都是我們大心的表現。
所以,大心是你要去表現的,不是你要去猜度的。大心是你本自具足的,不是你要去尋覓索求的。大心是透過我們的活動來表現,是我們應該去享受的。能做到這一點,持戒的方式就沒有大乘或小乘的分別。
只有企圖透過嚴格形式化的修行,而獲得一些甚麼的時候,你才會產生煩惱。但如果你能把任何煩惱看作我們大心的表現,並加以欣賞的話,煩惱就不再是煩惱。
有時我們的煩惱來自大心的過於複雜,有時則來自大心太過簡單,以至於無法去猜度它。因為當你想要猜度大心是甚麼,當你想要簡化複雜的大心時,這對你而言,就變成了一種煩惱。
因此,對你的人生來說,一個煩惱是不是真正的煩惱,取決於你的態度,取決於你了解的深淺。因為真理具有這種雙重或吊詭的性質,所以你想了解真理,就必須保有一顆大乘的心。這樣的心可以透過真切的坐禪而獲得。



















資訊庫》 正法的傳承